东北屯里人昔日的元宵节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19

摘要:在我国传统节日中,这是过了大年之后最热闹的一天。吃元宵、挂彩灯、放烟花、猜灯谜、看秧歌等已成为民间的习俗。在这一天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的习俗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区域和汉族居住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城市里和乡村里更有所不同……在这大同中的不同里,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仍是注入现代元素的元宵节和以往老味道的元宵节的不同。我,忘不了当年屯里人过元宵节的情景。 乙未羊年的元宵节,对于我来说,过得是最素淡的,但却是非常快慰的。下班回到家中,老伴已经做好了饭菜,我们边吃边聊。尽管民俗中对这个节日大家都很在意,可恰逢星期四都正常上班,如今又都在转变工作作风,儿女们上班、孙女和外孙子上学,事前说好了就回不来了。傍晚时分,外孙子打来,祝福我们节日快乐,并说在大舅家吃完饭了,正和小妹妹捏橡皮泥玩。

中央电视台正播放着元宵晚会……我凭栏远眺,皓月当空,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主街道环岛的灯光格外明亮,高耸入云的龙塔灯光灿烂,披上珍珠般装饰灯的大厦好似遥远银河的一段,橘黄色的街灯如行走的龙蛇……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城!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节日中,这是过了大年之后最热闹的一天。吃元宵、挂彩灯、放烟花、猜灯谜、看秧歌等已成为民间的习俗。在这一天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的习俗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区域和汉族居住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城市里和乡村里更有所不同……在这大同中的不同里,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仍是注入现代元素的元宵节和以往老味道的元宵节的不同。我,忘不了当年屯里人过元宵节的情景。

(一)锣鼓喧天大秧歌

北方的正月十五,立春刚过,天气一冻一化,在冷与暖之间晃荡。白天化了,夜晚又冻了。屯里人对这时节的概括叫做“冻人不动水”。清晨起来,屯子的一切都挂上了冰凌,而太阳升起时又一眨眼的没了。家家户户吃过早饭,三三两两地陆续来到屯子里的那条土道上,翘首以待秧歌队的到来。东北大秧歌是屯子里人人喜欢、个个爱看的传统娱乐喜庆节目。一进入腊月门子,相邻的几个屯子就撺合起来,开始推选大姑娘、小伙子和小媳妇、小老爷们等组建秧歌队,张罗着进城卖服饰、扇子、香粉、绢花头饰等道具,然后每天吹吹打打地开始练秧歌。正月初一拜大年和正月十五元宵节,秧歌队都要到每一个“同盟国”的屯子扭大秧歌。锣鼓咚咚,喇叭声声。秧歌队刚进屯子,孩子们呼啦一下子就围了上去,跟在练秧歌坐的马车后面。总有腿快的男孩子跑在前面:“大秧歌来了!大秧歌来了!”这时,只见有人点燃鞭炮和双响子(二踢脚) “噼噼啪啪”、“乒乓”,欢迎秧歌队的到来。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锣鼓歘和喇叭声,秧歌队员们扭起了东北大秧歌。踩高跷、摆旱船、走花步,编花瓣,悟空耍着金箍棒,老太太叼个大烟袋,小丑逗得大家乐呵呵……驱散了寒冷,忘记了烦恼,秧歌队员们用肢体语言诉说着屯里人的情与爱、喜与乐……一场东北大秧歌下来,头上冒着热气的秧歌队员们被让进屋里,歇歇脚,喝上一碗白开水或大碗茶,吃着大瓜子,嚼着爆米花,含着裸体糖球,抽上一支烟,有说有笑地又出发了。屯里的孩子们,仍然是跟在秧歌队的马车后面,一直上了后岗,才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也有没看够大秧歌的孩子结伴跟着去了邻村。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屯子里的大秧歌队去县城参加汇演。从屯子到县城18华里,人们欢天喜地的,三五成群结伴徒步而行老早就涌进了县城,观花灯、猜灯谜、看秧歌,然后有的到亲属家住宿,有的大姑娘小伙子又兴高采烈地贪黑回到屯里。

(二)油炸面鱼香又脆

入冬以来,屯里人都习惯吃两顿饭。正月十五这一天的下午饭,有条件的事先都进城或在供销社买上一两斤元宵,这一天就油炸元宵。那时候的元宵,没有现在这些品种,仅仅是白糖加上青红丝馅的。计划经济年代,买元宵要凭粮票,没有粮票即使有钱也不会买到的。有了粮票,不仅可以买到元宵,还可以进城下饭馆吃上白胖胖的大馒头和香喷喷的烧饼。所以,屯里人为了能弄到粮票,就背上自家上好的小米,送给县城的亲属家换粮票。起粮票,就是在粮食供应证上等量地冲减存量,但也不是想要起多少就起多少。这还是因为有统一的计划和调拨。没有粮票的人家,不方便买元宵,就用白面加上面起子(小苏打)、食用白矾合面炸面鱼,就是将醒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子,再擀成小饼,中间用刀划几道,放到锅里炸。这种油炸的面食,也有形象化的叫炉箅子的。那时候,北方的民间基本见不到江米面,所以就“以黄带白”,用大黄米面来做食品,事先用大黄米面铺上芸豆蒸年糕和发黄面做豆馅蒸黏豆包,正月十五这天就有了金黄色的油炸糕、油炸粘豆包了,再撒上一点白糖。油炸食品,香甜酥脆,大人小孩子都很愿意吃。每个人家还要做上几个像样的蔬菜,会喝酒的大人总要喝上几盅高粱烧或地产的瓶装白酒。

(三)灯笼高挂映夜空

正月十五这天,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亮纸糊的灯笼高高地挂在灯笼杆上。靠点煤油灯照明的屯里人,在年前老早就都把灯笼扎好了,并买回几包蜡烛。扎灯笼的骨架就是用有湿度、有韧性当年的新秫秸,再糊上大红纸。最简单的灯笼是四角的,也有六角的、八角的,还有复杂一些的如鱼形灯笼、桃形灯笼、五角星灯笼等,用彩纸剪灯笼穗粘在灯笼的下方。有手巧的,还会扎转灯笼,糊上乳黄色的蜡纸、再粘上红色的剪纸,很漂亮。屯里人,谁家的灯笼扎得好,糊得精,大家总要赞扬一番。屯里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灯笼,大都是大人买回来的玻璃拎灯。这拎灯,是圆形木板底座、底座上有一个倒钉过来的钉子尖用来插蜡烛,四根铁丝做立柱并把上端拧在一起留有系绳子的圆环,玻璃灯罩罩在铁丝立柱上,用细枝条做手拎的灯笼杆。孩子们的手拎灯笼,点的蜡烛又细又小,俗称“磕头了”,意思磕头的工夫就点没了。也有大人给孩子糊的纸灯笼或买来的纸灯笼,但孩子们玩耍起来,有时“磕头了”倒了,把纸灯笼点着了。在屯里人的眼里,从大年三十到十五的晚上都要挂灯笼,象征着吉祥。要是哪家不挂灯笼就显得冷清,被人瞧不起,遭议论。所以,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灯笼,有的人家还特意做了新灯笼。星星点点的灯笼照亮了山弯的土坯房茅草屋,给屯里人带来喜庆、祥和、快乐与美好的期待!

(四)篝火烟花伴赏月

屯里人买鞭炮并不是很多,一般人家年前进城办置年货,必办的几件事就是买对联、福字和挂钱,买糊灯笼的大红纸和彩纸,买冻梨、冻柿子、糖球,买上100响、200响的两挂小羊鞭、十个八个炮仗、几个双响子和几个花,买纪念先祖的香、黄表纸、红蜡烛,还要买点灯笼用的白蜡烛、小孩手拎灯笼的“磕头了”……。屯里人对民俗都是很讲究的,但又很会应景,从不大手大脚地浪费自己的血汗钱。不知从哪年起,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屯前紧挨草甸子的一块空地上,大家自动自觉地从家里拿来蒿杆、枝桠、柳条根子等点起篝火来,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皓月当空,带来几分清新气爽;篝火正旺,映红了屯里人陶醉的脸庞;孩子们拎着灯笼,流星般围着篝火嬉笑追逐;头戴毡帽、穿着大棉袄二棉裤的好信儿老大爷站在一旁,咧个嘴一个劲的笑,不时抽一口旱烟,忽闪忽闪的烟袋锅,也送来微弱的光亮;看家狗这功夫得到“特赦”,前窜后跳的跟主人也来凑热闹,忽然“汪汪”叫了两声,转眼窜进了草甸子,过一会又撒欢的跑了回来……。屯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在篝火旁,拿出自家零星的鞭炮烟花燃放,来个聚少成多的共享,其乐融融。展现出烟花疑星落,爆竹响春雷,篝火向月燃,元宵夜不眠的欢乐场面。

(五)百步滚冰体康健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有“走百步”的说法,也有的叫做“走百病”,意思是这么一走动,没有病的身体更康健,有病的病也就好了。所以,这天晚上,屯里的大人小孩都要出来溜达溜达,图个吉利。滚冰,也是东北民间除病驱邪的特色习俗。滚冰的依托就是屯里的井沿。冬季里,人们用辘轳打水,洒下的水致使井边结满了冰,几天就得用镐头把冰刨掉,不然一呲一滑的很危险,同时还得用铁打的井钏来钏挂在井凹板上的冰。每当这时,热心人悄悄在井沿点上用盆冻的冰灯。出于安全因素,在井沿滚冰的大都是屯里的中青年人。不过,屯子西面不远处就是条大河,这里是大河的下游,再有十几里地就入江了,河水缓慢,河道宽阔,是天然的滚冰场所。正月十五这天晚上,邻居们一串通,大人带着孩子,拎着灯笼,去西大河滚冰。有的还拉着爬犁,让孩子坐在上面。在河面上滚冰,要选没有雪岭子、没被人走过的地方,点燃沾煤油的香蒲棒插在岸边的雪地里。灯光、火把照亮了冰河,人们在晶莹透剔的冰面滚动,如同躺在白玉雕琢的宫殿里,静静倾听三尺冰下河水的流动。每当这时,一些孩子都要打一会儿冰尕,直到香蒲棒燃烧完,才在大人的催促下,往回走。滚完冰回到屯里的人们似乎轻松了许多,日后见面唠嗑还蛮有情趣的提起这件事儿。

(六)虔诚祈福送灯忙

这月十五这天傍晚在日落星出之前,屯里人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办,就是送灯。有供奉家谱的,再一次将家谱请下来,上香、点上一对红蜡烛,祈求祖宗保佑家人平安、幸福;家家都要给灶王爷上香、点红蜡烛,以求神仙赐福;还要给仓房送灯,红蜡烛照亮粮食墩子,祈盼五谷满仓;还要给猪马牛羊圈送灯,盼的是六畜兴旺;还要把灯送到井台上,意为打水平安;还要把灯送到碾房里,意为丰衣足食,粮食常吃常有;屯子在土坎下,出屯的两条土路坡度都很大,特别屯东那条土路,进屯下坡的马车常有马受惊毛了的时候,一直跑到屯子里,很危险。所以,屯里人还要把灯送到屯头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而最严肃最庄重的要数给已故先人到坟地送灯了。每当这晚,一家人要有分工,男人带着大一点的男孩子去给祖坟送灯,女人在家张罗着送灯。屯子里的坟地在东南山、西北山、后山上,离屯子最远的一里多路。每当这天天快黑了的时候,常常是父亲带着儿子,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去给祖坟送灯,路遇他人也不说话,仅是示意,以显严肃与虔诚。到了祖坟坟前,上香、点燃红蜡烛金元宝形的灯、放鞭炮,然后把事先用煤油拌的稻壳、谷壳洒在祖坟的四周,再将煤油拌的稻壳、谷壳点燃,一条火龙照亮了祖坟四周。送灯人嘴里念叨祖先神灵保佑的话,向祖坟磕头谢恩,然后离开坟地回家。屯子坐落在山坎下,抬头望去,山岗上坟地的灯光闪烁,犹如天上的街市。天上人间共度元宵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屯里人用自己的方式,承载着梦想与祈福,承载着文明与感恩,承载着欢乐与祥和,来过属于百姓的传统节日——这就是,屯里人昔日的元宵节。

共 98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黑虎一文老师笔下的元宵节,不仅节味十足,寄托着屯里人的喜庆,祥和,快乐与美好的期待,更承载着浓重的乡情与彰显着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散文详实地描绘出元宵节带给屯里人喜庆快乐的精神面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寓意深刻的舌尖文化,悠远绵长的民俗民风。为读者带来了一道正宗传统的民俗大餐。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利用哈城现代化都市的美景与老家屯里乡亲们营造的人文氛围的对应冲撞,来体现出地域不同对节日诠释的不同。为散文制造出结构上的新奇和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细节传神,情感细腻。详细准确地将屯里元宵节的一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不仅娓娓动听感人至深,更可以辐射到所有读者内心的那一份感动。感谢黑虎一文老师赐稿东北!强力推荐!学习共赏!问好献茶!【:朱暖】

1楼文友: -09 20:55:08 感谢黑虎一文老师在百忙之中为东北的读者带来如此厚重的节日大礼!您辛苦了!朱暖在此问候您了!

回复1楼文友: -10 19:17:20 十分感谢朱暖老师每一次那么认真负责的为我的小 嫁衣!遥祝春安!敬茶!

2楼文友: -09 21: 8:42 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放开,黑虎兄就开始一个接一个超生了。也好,有朱暖给做漂亮嫁衣裳,还能个个扎上红围巾,真好!俺再一次学习,欣赏屯里的过元宵节,如同回老家一样温暖。感谢兄的大碗茶,解渴,有味道。祝兄快乐,笔丰!

回复2楼文友: -10 19:22:54 老师又在给我打气儿了,都是老师引导的好啊!也非常感谢朱暖老师那么负责做嫁衣!

楼文友: -10 10:47:05 火盆拨出心里话,鞋底磕空烟袋锅。乡情,乡音,跃然纸上。朴实,堪称好作品,拜读。

回复 楼文友: -10 19:25:24 感谢长天一啸老师的到访!火盆拨出心里话,鞋底磕空烟袋锅。乡情,乡音,跃然纸上。谢谢精美到位的点评!遥祝春安!

4楼文友: -11 12: 7:42 屯里的元宵节浸满乡音,乡情。浓郁清香,回味无穷。欣赏美文!问好黑虎老师!创作愉快!春天快乐!

回复4楼文友: -11 19:55:07 感谢雨荷老师的深邃点评!遥祝春天快乐!敬茶!

5楼文友: 20: 1: 6 祝贺获得精品

回复5楼文友: 20:4 :09 学习学习再学习!

头痛加喉咙痛吃什么药

小孩甲型流感治疗

甲型流感的治疗方法

生物谷灯盏花药业
五个月宝宝止咳小妙招
什么是云南省特色植物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