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奶奶送的针线栲栳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11
摘要: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柳编高手,被专家称为民间柳编工艺大师。自打奶奶17岁那年嫁给爷爷,来到我们村子,心灵手巧的她没多久就学会了柳编手艺。奶奶活了89岁,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伺弄柳编,她编制的提篮、簸箕、背篼、筷笼、笔筒等,能堆积起一座小山;特别是她编制的农村妇女常用的针线栲栳,被作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陈列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陇南展厅里。 奶奶去世好多年了,可她送给我媳妇用柳条亲手编制的一对针线栲栳,还会时时勾起我对她老人家的温馨回忆……
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柳编高手,被专家称为“柳编工艺大师”。自打奶奶17岁那年嫁给爷爷来到我们村子,心灵手巧的她没多久就学会了柳编手艺。奶奶活了89岁,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伺弄柳编,她编制的提篮、簸箕、背篼、筷笼、笔筒等,能堆积起一座小山,特别是她编制的农村妇女常用的针线栲栳,被作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陈列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陇南展厅里。
每到农历五月、十月,奶奶都会指使爷爷到村子对面的河滩上或山湾里去割麻柳红柳、砍柳棒。这两个时段的柳材最适合用于柳编了,行话叫:“五月割芽柳,十月割蒸柳”,芽柳柔软,蒸柳硬实。爷爷大捆大捆地割来柳条砍来柳棒,堆放在院子里,剩下的准备工作就由奶奶担任主角了,爷爷只打下手了。
第一件事情是蒸柳:将打捆的柳条一捆捆顺立于大铁锅内,用特大的木桶扣盖,加热蒸煮,嗅到柳发臭味即熟,趁热用木棒挟住柳条,一根一根地由小头向大头捋,皮净了,排在太阳下晒至木质发红,两头打捆置放到避雨处。这时候,奶奶常常会被柴草的浓烟熏得流眼泪,汗水在额头上吧嗒吧嗒地流下来。
第二件事情是剁舌头:提篮、栲栳的襻襻、帮子,簸箕最前沿的柳木薄片,当地人统称为簸箕“舌头”,行内把备此类材料统称“剁舌头”。实际上,就是用柳木薄片做产品的支架,专砍粗如茶杯的红心柳,在火中烧烤,用棍子敲打发出响声即熟,然后用镰刀削成厚片收藏起来,在水中浸泡后用镰刀刮薄刮光即可。簸箕“舌头”硬且厚,左右两面弯曲部分要软要薄,由于用材薄厚不一,故不能用錛子、推刨推,只能按薄厚要求用镰刀刮。提篮、栲栳的用材虽然宽窄长短不同,但薄厚则基本一致。这些事情本应该由爷爷来干,但奶奶嫌他手笨,做出来的“舌头”粗糙,会扎破奶奶的手指头,她就自己亲手做了。
最后的事情就是拧(捻)麻绳:将家里自种的大麻晒干剥皮,捻成粗细均匀的单麻线。村里的女人大都是手工拧,但奶奶却用线车捻,即快又匀称,还捻得多。我五岁那年,因在刘家峡水电站工作的父母亲要同时上夜班,就把我送到了乡下老家,让奶奶照看我。有时候我深夜里被尿憋醒了,还能听见奶奶转动线车的“嗡嗡嗡”的声音,如同奶奶在轻声哼唱。有时候,我会蹑手蹑脚悄悄地半举着一双小手从奶奶身后捂住她的眼睛,奶奶就用木梭轻轻打一下我的手背,笑着骂一声:“淘气鬼,还不快去睡觉!”
做好了上述准备工作后,就进入了柳编的编制阶段。这个要按自家农活的忙闲程度来定,一般在夏冬两季进行。这时候就体现出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爷爷只管忙外边的农活,奶奶除了做三顿饭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柳编上。夏编在农历四至八月,因天气暖,在屋内地上洒水保湿即可;冬编因天寒地冻气候干燥,必须在地窨子里作业,地窨子大小不等,有一家一户的,也有数家合用能容十几个人同时操作的。地窨子地面中间挖火坑取暖,用麦草枷成苫子堵门,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柳条非常柔软,麻线耐拉不断。
柳编产品还得用柳条缠边。用手折起柳帮子,把一根柳条削分三瓣,用“线镰”刮光亮,将大头插住,小头穿进“槽锥”,由“槽锥”引着穿过产品主体缝隙,一圈接一圈地缠绕,把产品主体与帮子、襻襻,牢牢接为一体。柳编使用的工具,除了穿引麻线的“勾锥”、穿引缠边柳条的“槽锥”、控制尺寸的“踏尺”、“背尺”几样专用工具外,其余全是农家常用的大镰刀、小镰刀、铁锅、木桶、线车、木梭等器具,制作简易,操作简便。
奶奶的柳编以原料正宗,样式美观,做工精细,结实耐用,使用顺手,享有很高的盛誉,深受商家和用户欢迎,提前就被人拿来定金定下了。她编制的提篮、簸箕、背篼,是农家生产生活朝夕不离的用具;编制的栲栳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是村里姑娘们新婚出嫁最讲究的“陪房”,或长或圆,以双为喜,村里俗称“妇人家的针线栲栳”,实际上就是放置针线的用具。村里谁家姑娘要出嫁,就会提上二斤白糖,或十个鸡蛋,或两三斤清油,早早来我家拜托奶奶制作这个“嫁妆”,来取时还要付上现金,五元钱一个,一对十元,这是行市,不还价的,她们都以能得到奶奶制作的针线栲栳为荣。
上世纪七十年代陇南大办手工业,有资源的县都办起了柳编厂,邻县柳编厂从山东请来了好几个柳编技术高超的农村姑娘培训柳编厂的工人,后来还给她们解决了户口,安置在厂里作为技术骨干。我县的柳编厂请我奶奶带上我的两个婶子去柳编厂作技术指导。当时的柳编产品主要是出口,由外贸公司统购统销,出口到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换取外汇。据说,在我奶奶和两个婶子的指导下,县柳编厂挣到了不菲的外汇。县柳编厂、手工业联社、外贸公司、县镇两级政府都给我奶奶颁发过奖状,至今还一排排挂在老家堂屋的正墙上。
奶奶每天清晨都要用抹布把奖状的玻璃镜框抹刷得明光铮亮,有时候会长时间地看着奖状发呆。家里来了客人,一夸起那些奖状,老人家就会眯缝了眼睛笑着给客人讲述她在县上当柳编技术指导的故事,那种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陇南既有柳编民营企业,也有民间农家作坊,柳编民营企业已经形成集约规模生产经营,半机器半手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更加精致美观耐用。
我奶奶去世后村里掀起了一股打工潮,青壮年男女长年在外打工,我的两个小婶子要关照几个孙子上学,侍弄几亩地,就不再从事柳编了。
1987年初夏我同媳妇结婚了,婚假期间我领着媳妇专程回了一趟老家,去看望奶奶、爷爷。奶奶特别高兴,拉住我媳妇的手左瞧瞧右看看,夸她长得俊有福相,还大声命令爷爷快去杀猪、宰鸡。那些天奶奶亲自下厨,给我们卤肉炒菜、包饺子,擀长面、搓麻食,变着花样做好吃的。我们要离开时,她老人家从大柜子里取出一对精巧别致的针线栲栳,说是送给我媳妇的礼物。我媳妇自小在城里长大,没见过这种十分独特的手工艺品,觉得非常稀罕,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直到现在我媳妇一直珍藏着奶奶送的那对亲手编制的针线栲栳。它们不仅仅是一对生活用具、一对工艺品,更是奶奶用心制作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代表着奶奶对我们夫妻白头偕老、和睦幸福的美好祝愿。
共 246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充满着亲情味道的回忆性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奶奶做柳编的人生经历。奶奶,柳编高手,民间柳编工艺大师。她的作品被陈列在非物质遗产的博物馆里。因为家乡生产各种柳树,家乡人因地取材,做起了柳编。每年春秋天,奶奶让爷爷去河滩里或山湾割柳。首先是蒸柳,弄干净在太阳下晒。接着是剁舌头,最后是捻麻绳。准备工作就绪,就开始柳编的编制。为此,奶奶让爷爷挖一个大地窨,等孩子们娶了妻子,让她们也来学柳编。奶奶的柳编,以原料正宗,样式美观,做工精细,结实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县里办起了柳编厂,奶奶作为技术指导被请了过去,还受到了嘉奖。后来,作者结婚,奶奶送作者妻子亲手编制的针线栲栳。文章立意新颖,行文流畅,描写了奶奶高超的编织技艺,有远见卓识,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细品,倾力推荐!【:阿巧】
1楼文友:- 1 10:17:58 柳编,传统的民间工艺,奶奶作为民间艺人,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把自己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做到了极致。正是因为像奶奶这样的民间艺人,才让柳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2楼文友:- 1 10:20:2 文章睹物思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通过描写奶奶生前有关柳编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奶奶乐于奉献精神的赞美及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楼文友:- 1 10:20:52 问候老师!祝愿老师在荷塘创作出更多佳作!
4楼文友: 20:49:54 奶奶的故事,是她精湛的柳编工艺,和她对工艺的热爱以及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描写奶奶的手艺,也道出了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腹胀有哪些症状
经常腹胀是什么原因
四磨汤能长期服用吗
鲁南欣康啥时服用心肌缺血st段改变严重么
热淋清颗粒价格
上一篇:轻舞乐山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