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小说桃花依旧笑春风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8-31

清明节,我有事去北山中学,碰到了阿林。他力邀我去他家,说有刚开坛的“闷青”陈酿白酒,有新开散的火腿,有现钓起的河虾等。我是昔日的老师,又有过一番非同寻常的经历,因此他非拉我去喝几杯不可。盛情难却,于是我一溜脚,跟他到了桃花坞。

阿林虽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人人羡慕的有钱老板,但安家仍在老家桃花坞,只是昔日的几间草棚已经变成了颇有气派的别墅,园墙内花木掩映,芳草萋萋,一道溪流,数行垂柳,有无限情趣。园墙外则峰峦绵延,鸟鸣蝶舞,万杆翠竹,满坡桃花,呈无数遐想。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村落山径已经毫无昔日的面貌,只有那桃花,漫山遍坡,无边无际,满枝嫣红,腾腾灼灼,依稀还有旧日的风韵,依然还能撩人心魂,醉人心魄。

阿林是我当年北山中学教书时的学生,当时他读初二。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失足掉下了溪涧,双脚受伤,无法上学,沓下了好多功课。他家离学校也不过两公里多点路,于是我每晚都到他家为他补课。

他家的村子叫“桃花坞”,是一个很小的山村,只有十多户人家,极大多数都是草棚,散落在一个山谷底的山坡上。顾名思义,村子里外所多的是桃树,满坡满谷,一株株,一簇簇,一片片,漫山种植。一到春天,桃花开了,“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很能使人醉魄销魂。

我苐一次去阿林家也恰值春天,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西斜的太阳光穿过漫山遍野的桃花,一片彤红,连片片飞舞的柳絮,也闪烁出血红的色彩。

阿林家只有父母亲和姐姐四口人,父亲经常出外打工,很少在家。因为家里穷,供不起姐弟俩一起读书,所以姐姐三年前初中刚毕业就失了学,一直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

我是阿林的语文教师,所以主要给他补习语文。当时的课文主要是毛泽东和鲁迅的一些文章。我已教书多年,这些文章早已滚瓜爛熟,像孔夫子认字一样,一点也不感到为难。课文中还有两篇俄罗斯文学,一篇是契柯夫的《变色龙》,另一篇是高尔基的《海燕》。幸好我学过《俄罗斯文学史》对此也并不感到吃力。

阿林的姐姐叫阿菲,是个文学爱好者,她对于不能继续读书很不甘心,正在苦苦地自学高中课程,以期望有一天能考上大学。

我在给阿林讲解课文时,阿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听着,神情比阿林还要专注。

阿菲是个漂亮的姑娘,当时大约十八九岁年纪,正是女儿的大好年华。她长佻苗条的身材,秀美端正的五官,乌黑的眸子,长长的睫毛,一口学生腔调,满篇书本道理,时刻洋溢出娇憨和天真。

当补习到黄昏后,阿菲去到了厨房,不一会端来了一大盘子春笋炒肉片,一碟子清明果,还有一壶酒。说是夜点心。

那酒是自酿的农家米酒,酒酿好后装进坛子,埋在地下,隔年后要吃时从地下取出。因此这是典型的陈酿米酒,俗称“闷青”,酒色淡绿,酒味醇厚,酒香馥郁,十分诱人。

在学生家喝酒吃点心,我有些感到惶惑,于是推托道:“我不吃点心,也不会喝酒。”

阿菲笑嘻嘻地说道:“余老师,你不要客气了,我听说你在办公室办公时也要喝酒,怎么会不会喝酒呢?来来来,一杯米酒,不成敬意。”她给我斟了满满一杯酒,递送筷子叫我喝。

那酒斟在白色的瓷杯中,色泽淡雅,香气扑鼻,十分诱人。况且又是那么美丽清纯的少女劝酒,确实使人无法推却。

说真的,酒对于我的诱惑仅仅次于香烟,确有些无可药救。我也不肯再推托,一连喝了四五杯,阿菲为了陪我,也喝了两杯。原来她也是会喝酒的。

酒一下肚,话就多了起来。我当时也只有二十多岁,意气风发,血气方刚,初涉尘世,风华正茂,狂妄自大,自视甚高。正所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我因为初中时候就自学完了大学中文的课程,所以在阿菲面前,对于文学以内行自居,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地讲起来,从《诗经》、《楚辞》《汉乐府》讲到《唐诗》、《宋词》、《元曲》,又一路讲下来,讲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金瓶梅》,然后又讲到五.四时期的文学,什么鲁迅、茅盾、郭沫若,都一古脑儿显摆出来。讲得眼前的两个学生,尤其阿菲,目瞪口呆,肃然起敬,以为我是什么大学问家。

此后天天如此,我旁晚就到桃花坞,总见阿菲脸庞红红地站在桃花下,说道:“余老师,你今天比昨天早。”然后就是补功课,喝酒,吹文学,在宁静的小山村中,在桃花灯影里,面对着美貌佳人,消磨了许多愉快的时光。直到补课结朿。

补课结朿后,每晚我依然在学校办公。一天晚上窗子敲响,我出门一看,是阿林和阿菲,给我送来了一大瓶“闷青”酒,还有几味可口的小菜。那酒清醇淡雅,香气飘逸,那人情真意切,情感真挚,使人不忍推拒。因此虽感到唐突和不好意思,但是我还是欣然收下了。

此后晚上阿菲经常来我学校,或送酒,或约我出去散步。而阿林则也乐于给我们当信使,在中间传递书信和消息。

我与阿菲散步倒也并没有多少的谈情说爱,主要还是谈文学,尤其是她最喜欢的俄罗斯文学,从契柯夫、安德列也夫、屠格湼夫,讲到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从高尔基讲到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有苏联后时期的作家法捷耶夫、比留柯夫、柯切托夫等等,尤其是柯切托夫的《州委书记》和《叶尔绍夫兄弟》,她都认真读过,因此我们讨论得特别热烈,对于其中的许多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深深地沉浸于那文学的艺术之美中,有时甚至忘记了时间,多次都徜徉到深夜。

一次阿菲叫阿林带来一封信,信中说道:“余老师,我看到一首诗,我把它改了一下,不知你认为这样改可好。另纸上写着:

原诗:“崖上青松崖下花,青松冷淡不如花,一旦冬临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改后:崖上青松长寂寥,崖下鲜花亦凄凉。为御霜雪盼新春,青松何不恋鲜花?

诗是粗直的,但其中所含情意是最明白不过了,显然阿菲姑娘已经中了丘比特的箭矢,无法自拔,激动地抛出彩球了。

对于她的恋情的抒发,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我虽然觉得有些不着边际,有些悬空落落,但我喜欢阿菲,我也有些感到寂寥,于是我也坠入了情。

我们几乎天天相见,在山道上,在星月下,在晚风中,漫步在溪边便道,徜徉于林中小径,东南西北,天上人间,风土人情,文学科学,随心漫扯,乱谈一气,倒也趣味无限,不失浪漫。

我们经常复述《叶尔绍夫兄弟》中那个坏人“阿尔连采夫”的话:“我们的生活太艰辛了,所以我们不要拒绝它偶尔带来的小小的欢乐。”頹废、浪漫、自由的倾向十分明显。

有人说宁和平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爱的港湾也不可能长久风平浪静。该来的必然要来,只是我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首先是阿菲的父亲来学校告了我一状,说我假借为学生补课,去他家勾引他的女儿,弄得他女儿常常夜半不归,茶饭不思,神魂颠倒。

接着阿菲的母亲又来学校闹,说一向孝顺的女儿被我教唆坏了,现在要向他们顶嘴了。又用貌似公正的话语表示了对女儿阿菲的恋情的反对:“他们自己偷偷摸摸地谈恋爱,也不来和我们大人说一声,不把我们大人放在眼里。我们都了解过了,这余老师我们当然不能说他人不好,但我们女儿嫁过去是要吃饭的。这个余老师是个不会做人家的人,跟他肯定要饿死。他只是个民办教育师,文不像誊录生,武不像救火兵。三十多元钱一月,还要喝酒、还要抽烟。还傻得一塌糊涂,每次朋友同事外出聚会吃饭,他都抢着付钱,一点也不会退避谦让。这样的女婿是呆女婿,我们是坚决不要的。”

我们学校的革委会主任(校长)虽然业务上不学无术,可是整人却很喜欢,也很有一套,我与他曾有过不小的意见冲突,这次他认为抓住了报复的机会。于是他加油添醋地立即向公社领导汇报,说我丧失教师立场,品德败坏,勾引学生的姐姐,群众影响极坏等等,公社革委会主任是这位老兄的阿叔,所以也不再作调查,很快公社对我的处分就下来了:解除民办教师合同,回家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个未婚青年教师是有权与校外青年恋爱的,而且恋爱也无罪过错误,这是最浅显的道理。然而当时是文革时期,是我们共和国比较黑暗的年代,我当时只有二十余岁,涉世未久,除了会夸夸其谈外,丝毫没有社会经验,丝毫没有自卫能力,所以一只教书的饭碗就这样轻易地被敲破了。我苐一次体味到了社会的凶险和人心的险恶。

回家后我没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是马上就远走江西,去拉车和扛石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卖苦力生涯。

这期间我给阿菲写过许多信,诉说异乡的相思之苦,可是都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三年后我从江西回来,阿林告诉了一些后来的情况。

我被学校辞退后,阿菲觉得非常对不起我,与父母亲大吵了好几场。得知我去江西后,更是伤心地大哭了好几次。因为在当时,只有最穷迫凄绝,走投无路的人才去外地谋生,这无异于出卖体力灵魂和尊严,正常人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后来我写给阿菲的信她也一封没有收到,全被她父母通过邮局的堂哥没收了。大概阿菲也感到窒息和苦闷,一年后她通过一位舅舅的关系,远走新疆,在伊犁生产建设兵团落了户。

又是六七年后,一次我偶然到北山,又去了一趟桃花坞,阿林告诉我,姐姐阿菲去世了,是在兵团的一次事故中牺牲的,死后还被追承为劳动模范和优秀共青团员。她没有结婚成家,由表亲们草草营葬。阿林也远赴新疆参加了姐姐的葬礼。

阿林拿出了几张阿菲墓地的照片,阿菲的坟墓座落在一条小河边,旁边是一片胡杨林,那小河波光粼粼,胡杨树也色彩斑斓,很有些浪漫情调,合乎阿菲生前的喜爱。

我反复看着阿菲的墓地的照片,口中默默无语,心上隐隐作痛。我信笔在照片反面写下了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当时也困顿不堪,挣扎在生存线上,因而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语可诉。只有用这样的方式舒释心中的郁结,寄托心中的悲哀。

阿林斟出了坛封多年的“闷青”酒,那酒依然淡绿、醇厚、芳香,那口味似乎远胜当年。然而没有了阿菲的当垆,没有了阿菲的红袖,那酒却显得如此寡淡。

阿林的别墅周围依然遍植桃花,那桃花与当年一样,红红火火,腾腾灼灼,生气勃勃,十分悦目。仿佛依然和当年青春艳丽的阿菲相嫓美,相晖映。

可是阿菲毕竟永远没有了,不可能脸庞红红地站在桃花旁说道:“余老师:你今天比昨天早,……”

满目的桃花使我忽然又记起一联唐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共 407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四十年前,年轻乡村男教师余老师在给学生补课中,与学生阿林的姐姐阿菲产生了爱情。阿菲是个漂亮的姑娘,当时大约十八九岁年纪,正是女儿的大好年华。她长佻苗条的身材,秀美端正的五官,乌黑的眸子,长长的睫毛,一口学生腔调,满篇书本道理,时刻洋溢出娇憨和天真。因为家里穷,供不起姐弟俩一起读书,所以姐姐阿菲初中刚毕业就失了学,一直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可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阿菲父母的反对,先是阿菲的父亲来学校告了余老师一状,说余老师假借为学生补课,去他家勾引他的女儿。接着阿菲的母亲又来学校闹,说一向孝顺的女儿被余老师教唆坏了。在文革时期发生了这样的事,余老师自然被说成丧失教师立场,品德败坏,勾引学生的姐姐,群众影响极坏等等。余老师被解除民办教师合同,回家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此一对年轻的恋人天各一方。时隔六七年后,一次余老师又去了一趟桃花坞,却听阿林告诉我,姐姐阿菲去世了,是在兵团的一次事故中牺牲的。这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爱情悲剧。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悲凉的意境,唱出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读着它,读者能深深感受到文革时期对人性、爱情地摧残,并产生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的同情。。【:蓝心儿】【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8:02: 小说描写的爱情悲剧,折射出历史的悲剧。问好作者!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司机痔疮怎么办

司机如何预防痔疮

痔疮手术后可以用九华痔疮栓吗

开微店商城
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都有什么
整肠生长期吃有依赖性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