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演了一场多媒体钢琴独奏音乐会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11
宋思衡(右)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将音乐、文学和多媒体艺术混搭,上演了一场多媒体钢琴独奏音乐会。
钢琴家宋思衡举办过不少多媒体钢琴独奏音乐会,“乐读”巴金,算是一次音乐为文学服务的“命题作文”。11月2 日晚,钢琴家宋思衡做客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联合表演艺术家奚美娟、王诗槐、梁波罗以及配音艺术家丁建华、刘家桢,以音乐、文学和多媒体艺术的跨界混搭,上演了一场立体式音乐会 “乐读”巴金,以纪念作家巴金诞辰110周年。
音乐为文学服务
“乐读”巴金是宋思衡跨界演绎古典音乐的第六次尝试。早在2011年,宋思衡便以文学、音乐、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台“寻找村上春树”音乐会,效果不俗。当时,上海作协刚好有人身在音乐会现场,“他们觉得用这种跨界形式介绍作家挺有意思。”宋思衡说,以前作协要推广作家,多通过书展、研讨会等常规渠道,总觉得太过成旧,“有没有更新鲜的表达方式?”
上海作协向宋思衡多媒体音乐工作室委约的“乐读”巴金因此而来。音乐会特邀多媒体设计师李竞菲负责多媒体创作,现场的大量黑白版画,素材多取自巴金小说中的场景与形象。音乐会还请来五位艺术家加盟 曾联袂出演话剧版《家》的奚美娟、王诗槐现场朗诵了话剧版《家》中的选段,梁波罗、丁建华、刘家祯则依次朗诵了巴金短文《海上生明月》、《做一个战士》、《最后的话》中的片段。
音乐会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春”、“秋”为名划分三个章节,描摹巴金人生的三个阶段。但要从茫茫人海选出一位音乐家“对位”巴金,却着实让宋思衡苦恼了一阵。之所以最终选择肖邦,宋思衡解释说,“巴金作品给我的观感是情绪化和敏感,但又不是肆无忌惮的奔放,而是含蓄中暗含激烈的变化。这和肖邦的音乐气息很像,两人都有点到为止的分寸感。”在宋思衡的印象里,巴金作品遍布了人的战斗和反抗,又不乏浪漫和清新,不同情感展现都能在肖邦那里找到情绪贴合又篇幅正好的作品来诠释。另外,“巴金少小离家,对故土充满矛盾的情怀,这与肖邦十几岁离开故乡波兰的经历十分相像。”
肖邦一生创作约200部作品,大部分为钢琴曲,24首前奏曲又是其代表作,基本包括了喜悦、悲伤等人类所有不同的情绪,“你可以非常自由地用,怎么套怎么对,不会觉得勉强。”昨晚的音乐会上,宋思衡连用八首肖邦钢琴曲解读巴金,其中,前奏曲占了四首。但整场音乐会的整体情绪走向,宋思衡更愿意用“悲”来形容,“巴金后期作品中一直蕴含着非常大的遗憾和抑郁,这也是与肖邦精神世界一致的。”
不担心多媒体分散注意力
宋思衡算是国内多媒体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创始人。这里所谓的多媒体,是在传统钢琴音乐会的基础上,加入影像、绘画、戏剧、文学等手段,从视觉和形式上丰富钢琴音乐的表现内容。
宋思衡对多媒体音乐会最早的构想,源于其2007年与香港管弦乐团的一次合作。当时,音乐会以日本漫画《交响情人梦》为主题上演,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入场,三场音乐会场场爆满,给了宋思衡不少启发,“好音乐换一种角度来演绎,总不会被人拒绝。”他后来又仔细研磨了《交响情人梦》的漫画和改编日剧,打磨出“交响情人梦”多媒体钢琴音乐会,以同名日剧里的故事为情节主线,通过动画、影片、解说等手段展现,传递古典音乐魅力。
其后,宋思衡又接连策划“肖邦·爱”、“寻找村上春树”、“八零后的时光机”等多媒体独奏音乐会,吸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走进音乐厅。宋思衡说,最开始做多媒体独奏音乐会时,他每年也有六七十场纯古典音乐会,但都没有多媒体影响来得大,不少业内人士亦对此表达了不解和质疑,“他们对流行和跨界比较排斥,觉得我不务正业。但那么多纯古典音乐会,他们也只注意了有多媒体的这两台,可见其影响力。”
作为台上与钢琴为伴的主角,多媒体独奏音乐会带给宋思衡最切身的感受,是现场观众的“互动性”提高不少。在他看来,纯古典音乐会中的音乐家和观众总带了门槛与隔阂,不仅没有互动,观众对音乐也总有着天然的“朝圣”感,“这种隔离关系,与络时代的 交互 体验离得太远了。”正如宋思衡所言,钢琴家李斯特和肖邦所处的年代,音乐家和观众都免不了互动性,唱片工业兴起及其对现场录音的需求,才限制和抹杀了音乐会的互动性,“我们在遵循传统时,又是否试着问,这些传统是否一定合理?”
宋思衡也并不担心多媒体和跨界会分散观众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即便是纯古典音乐会,你也不能保证观众完全专心一致。”他亦不纠结古典音乐的当代呈现,是否和传统有区别,为观众开创怎样的未来、呈现怎样的自我,更在他侧重考虑的范围内,“真正的跨界,不是噱头,不是无奈,不是商业,而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体验,是艺术发展的经验。我不过是在尝试古典音乐革新,让古典音乐和大众的距离不那么远。”
(实习:白俊贤)
冠心病症状表现有哪些黑龙江治疗不孕不育方法
血栓静脉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