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被米兰昆德拉称赞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2


胡米尔·赫拉巴尔

为纪念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诞辰100周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新版赫拉巴尔回忆三部曲《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时光静止的小城》。这位被米兰昆德拉称赞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不如他的同胞哈谢克。

6月22日,一场在京举办的“你读过赫拉巴尔吗?”的阅读沙龙中,国内最早策划赫拉巴尔系列作品的出版人龙冬感慨:“出版至今十几年过去了,赫拉巴尔在中国却成了咖啡馆里的小资读物。”另一位推崇者格非认为,赫翁的作品延续了欧洲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对生活进行了“意象化”的表达。

出版过程

十几年过去在中国仍是小资读物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从这场阅读沙龙的名字中,就能感受到这位捷克杰出作家在中国的非主流待遇。出版人龙冬甚至觉得,应该改名叫“你知道赫拉巴尔吗?”言语间也透露出对赫拉巴尔在中国遭遇冷落的怨念,他觉得十几年过去了,赫拉巴尔在中国仍是小资读物。

199 年第二期的《世界文学》杂志推出了“赫拉巴尔专号”,翻译家杨乐云译介了中篇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和两个短篇,还有一篇“创作谈”摘录。当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龙冬看到后心血来潮,“我1994年就想策划出版赫拉巴尔的作品,到了2001年才最终出版。”

龙冬认为,翻译家杨乐云女士和刘星灿女士对赫拉巴尔在中国的传播贡献极大,杨乐云女士,我们叫她先生,她到90岁高龄还在为我们做翻译工作,她家里的床上、书桌全部都是工具书、辞典。她去世前参加捷克使馆的活动,她说热爱赫拉巴尔到什么程度,“就想把他抱在自己的胸口”。还有刘星灿先生,她的丈夫白毛放下画画,来协助一起完成这个翻译工程。”

从20世纪初开始,由龙冬策划,刘星灿主持翻译的赫拉巴尔作品陆续出版,包括《过于喧嚣的孤独》《底层的珍珠》《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巴比代尔》《林中小屋》等,以及今年推出了新版赫拉巴尔回忆三部曲。尽管依然不属于“畅销”作家,但让龙冬欣慰的是,现在去网上搜“赫拉巴尔”的名字信息量已经很多了。

作品风格

他没有中断与生活的联系

赫拉巴尔一生经历丰富,成年后大多时间与“底层”为伴。他服过兵役,当过仓库管理员、火车站调度员、基金会保险代理员、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剧院布景工等,这也使他能够在“时代垃圾堆”上捡到闪烁的小人物的美好心灵。

一直到49岁,赫拉巴尔才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格非认为,这也是赫拉巴尔幸运的地方,“他在很长时间中,跟最基本生活的那个关系没有中断。有很多人一旦出了名,成了著名作家,他的生活就变得很虚假了。赫拉巴尔跟生活之间的这种非常密切的联络,是其作品能够感人至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正是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意象化表达,也使得赫拉巴尔的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了一点“陌生感”。格非说:“在今天能够给我们带来陌生感的东西都是珍贵的,我们这个社会里重复性的东西太多了,那些垃圾,不断复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们纪念赫拉巴尔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去了解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他跟这个时代的关系,他的方法跟这个时代的选择之间的关系。”

继承了民间文学的传统

最让格非感动的是赫拉巴尔作品中对生活的意象化表达,“里面很多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夸张性,有非常多的想象,他跟社会现实的关系是有一种间接性的。”

在格非看来,赫拉巴尔的这种风格得意于他继承了欧洲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在当时现实主义的创作浪潮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工厂的工人,制度的变化,所有这些在赫拉巴尔的笔下不是直接呈现,不是控诉性的,他通过一个民间性的,生活性的改造,再加上富有幻想色彩的文字处理,提供了难得的一种文本。”

格非提到了小说《一缕秀发》,“我特别喜欢他写到的人物,他有时一句话会不断重复,比如写丈夫回家,他妻子扑上去,先摸他上衣左面的口袋,摸完后又摸裤子右边口袋,又把他的衣服解开,摸坎肩里面的口袋。最终摸到他裤子里面的口袋,发现了胸花,是丈夫带给她的小礼物。”

格非认为,赫拉巴尔写出了夫妻间微妙的情感,虽然不断重复、描述这种日常生活当中片断,却写得精彩至极。[NextPage]

当下启示

中国作家该如何描写现实

文学杂志《收获》的副主编叶开,是赫拉巴尔在中国的另一位追随者。与格非的看法有些类似,叶开也觉得赫拉巴尔书写社会现实的方式值得称道。由于职业的关系,叶开几乎看遍了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的稿件。近几年,余华、方方等作家也在极力挖掘着当下中国现实社会的新闻素材。

“纪念赫拉巴尔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今日中国碰到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作家如何处理和他所处现实的关系,无论是已经知名的一流作家,还是现在刚刚成名的作家,我们特别困惑的是,我们怎么表现、表达、呈现现实社会和我们自我的关系。”叶开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作家在处理现实和自我关系时,能否处理出独特的感受,是需要向赫拉巴尔借鉴的地方。

赫拉巴尔的作品为何更能透彻现实生活?叶开认为,赫拉巴尔去喝酒,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当钢铁厂工人等,他不是在体验生活,而是生活在其中,“比如他小说里写道水泥厂退休的工人到了森林里去疗养,结果生病了,本来呼吸水泥场的粉尘很好,结果呼吸新鲜的空气得肺炎,很悲惨地回来了。他们说,吸了一点新鲜的水泥厂的粉尘就好了,肺炎就没有了。”在叶开看来,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写我们今天的“雾霾”就显得高明一些。反观我们中国的某些作家,往往是去采风,去体验生活,带着任务采几朵花回来以为就了解生活了。

赫拉巴尔其人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二十世纪捷克文坛继《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之后,又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平凡、默默无闻的人,用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巴比代尔》,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等,1994年获得文学奖提名。

根据其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另一部根据其小说《售屋广告》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解禁20年后摘得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实习编辑:王谦)

舒筋活络外用抹药
产后感染多久能好
藤黄健骨丸治骨质增生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