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上课之时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17

《杨荫浏文集》杨荫浏/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杨荫浏教授是我国音乐学界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泰山北斗。我197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时,杨先生便是我们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课的授课导师。每到上课之时,同学们便提前来到杨宅客厅,围坐在老人家身旁,但见他将瘦弱的身躯埋在沙发里,手头既不用讲义,亦无需翻看文献,以一口浓重的无锡乡音说古论今侃侃而谈,将历朝历代之乐人乐事、学术专题、个中精髓及先生数十年之研究心得如数家珍般地悉数道来;黄翔鹏老师则在一旁充当助教,一边将杨先生的无锡话翻成普通话,一边将其中某些比较生僻的古代音乐史术语和概念写在黑板上。

杨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巨大成就及其在我国音乐学术史上的权威地位,他在乐律学、乐种学、古琴及琴曲研究诸领域的杰出贡献,学界已有公论,无需赘言。他和曹安和先生在解放初对瞎子阿炳及包括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在内一系列濒临失传的民间乐曲的录音、记谱,出版《阿炳曲集》,与阴法鲁教授共同为《白石道人歌曲》译谱,第一次将宋代著名词人、作曲家姜夔及其自度曲公诸于世,改写了宋词词牌与词乐分家的历史,他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乡间山野,收集、记录了大量传统音乐;在他的领导和身体力行之下,音乐研究所一批学者在50至60年代曾进行过多次全国范围的“民间音乐普查”,获得了大批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优秀传统音乐遗产的抢救和保存立下千秋之功。

在杨荫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给世人留下的皇皇遗产。可惜,由于先生许多文论当年发表时多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多方搜求已属不易;又兼岁月荏苒、世时移易,再欲寻觅更见其难。故此,这些珍贵文献存见者固然很多,散佚者定有不少。最明显的例子是先生1942年发表的《国乐前途及其研究》及1947年发表的《西方民族音乐观》这两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因事隔久远,连先生自己都了无记忆,若非魏廷格、孟文涛两位当代学者的悉心挖掘并将之重刊于世,则至今很可能仍被掩埋在历史尘封之中。

有鉴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同仁们,对杨先生怀抱一颗崇敬之心,自觉肩负一份庄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多年收集整理之功,将杨先生所有著述、文论、曲谱及相关文献悉数辑录、精心校勘、科学编排,终于编成1 卷本《杨荫浏全集》正式出版。

(实习:郭婧涵)

临沂男科医院
静脉炎吃什么药好的快
脉络舒通能治疗静脉曲张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