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游客我只为寻访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22
抵达伦敦,已是当地时间的早晨七点。办理好所有手续,走出机场坐上地铁,时间刚好九点三十分。或者,正值出行高峰吧,等地铁的人不是很多,但每一站都有乘客上上下下。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确实有点儿疲倦了,但这并不妨碍我看风景,看魂牵梦绕我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世界级大都市。
地铁向前飞驰,风景不断变换,我的兴致愈发高涨,我的思绪一路飘扬。
撇开自然景观,先说这里的人群,第一感觉就是伦敦人喜欢阅读,地铁站台上,车厢里,甚至是路边,总会遇见这样的画面:手捧一本书,或者是一摞子报纸,静静地翻阅着。从年轻时尚的女子,到中年的妇人,阅读已然成风,于不动神色间充溢着我的视线……
到达宾馆快十一点,和预订入住时间还有一些距离,索性存了东西去附近的广场,以此也正式开启了我的英国之旅。
执笔的这刻,我依旧思忖着:究竟是转地铁时路人热情的相助,还是乘坐地铁时的耳濡目染,伦敦在我的眼里并没有书刊上描写的高大尚,但它确是绅士的,精致的,又不乏生活情趣的;抬眼望去,沿街的剧院,酒吧以及门前三俩结伴的金发女郎,儒雅男士,汇聚成一道道风景,妙曼生香在我的眼帘。
有情亦有景,方能暖人心。
伦敦以及它的周边,值得游览的景观不胜枚举,剑桥便是其中之一。
我去剑桥并非因着那首《再别康桥》,可漫步在剑桥,我确是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吟咏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穿行在经典的建筑间,走近庄严肃穆的教堂,漫赏古意盎然的红砖房屋,这一刻,我不是游客,我只为寻访。
泛舟在剑桥河畔,听船夫叙说着剑桥悠远的历史和当下美丽的风貌;沿途那河畔的绿柳,摇曳成一行行诗笺,漾起的波光,漫舞轻吟;那或近或远的游船上,嬉戏的学子,温情的伴侣,还有那一只只或水中游弋或路边闲逛的小鸭子,构筑成一幅幅无以描摹的画卷,让我沉醉,令我飘然。这一刻,语言不是障碍,感觉更为重要。
据说剑桥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徜徉在剑桥的大街小巷,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我总会泛起这样的念头:哦,哦,他们会不会就是剑桥某所院校里的学子呢,否则怎会如此地温雅,如此地可亲。这里人来人往,却不觉得嘈杂;这里的店面玲琅满目,却不觉得庸俗,一间一间的走过,那温馨的书店文具店,那装帧简单的小酒馆,那颇具诱惑的甜品店,让我目不暇接。行走在各个学院之间,嗅闻着草色,漫赏着花开;路灯柱上,阳台上,校舍的门廊和教堂的尖顶,哪儿哪儿都是繁花似锦,都是草色葳蕤,都是赏心悦目。而我,这个纯粹的“花痴”,遇见如此繁盛的气势,又如何能安宁?相机不停地调换着,拍摄着,恨不能把所有的景象全部收录。
游剑桥,是英国行的必须;逛牛津,当属英国行的必然。
走在牛津的街道上,看古朴精致的建筑,赏典雅幽静的风情,如同无处不再的花骨朵儿一般,让我着迷,令我陶醉;何况还有哈利波特元素的渗透,让我眼里的这座顶级学府多了亲和力,更显端庄,更具魅力。然,相似的底蕴,不同的风貌,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内在的差别,与我来说似乎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我来过,足矣。
几天下来,我发现伦敦出行,乘坐小火车是极好的选择。
一路上有无垠的草色,有造型别致的房舍,途径的小站,对于我的蛊惑实在是太大太大,就像那个叫做爱丁堡的地方。那么远,那么近,那么高雅,那么复古,邂逅的一瞬间,我真的真的是惊呆了。那些只是在电影中,画报上欣赏到的尖塔、城堡、峭壁和古典石柱,此时,真真切切地映入了我的眼底;漫步在有着“北方雅典”美誉的古城堡中,我如同孩子一般欢呼着、雀跃着,上上下下,七拐八绕,终于找到了罗琳写哈利波特的咖啡馆,一边品尝着卡布基诺,一边享用着午后的时光,那一刻的我恨不能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好让自己也能静下来,铺一纸素笺,挥笔泼墨,肆意舒展……
这一程,游过温莎城堡,路过温德米尔小镇,走过古老与时尚完美交融的约克,最让我惊叹的当属那个叫做惠特比的地方。这里没有伦敦的精致,也不及爱丁堡的幽古;这里宛若迷宫一般蛊惑着我的心。行走在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上,返璞归真的感觉不请自来,如梦似幻间我竟听得得得的马蹄声;沿着小径拾级而上,看古修道院的壮丽遗迹,俯瞰小镇的风情,一个“美不胜收”岂能表达我的感觉?如同这一程英国行,仅仅用文字又如何能够诠释其间的酣然?
后记:于我来说,写或者不写,只是一种形式,所有的都已烙在我的眉间心上了,她们不会淡去。此间的记录,只为加深印记;如同我的拍摄,只为更形象的感知。
共 181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阅读作者这篇文章,如同跟随作者到了伦敦一样。作者在文章中写出的几个细节,特别值得我们注意。比如第一部分,作者在伦敦的很多地方,看到的都不是族,而是看书看报纸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寻访徐志摩的康桥,突出的是学院的宁静和文化艺术氛围……这些内容,作者只是如实地展现,而不同的作者读出的一定是不同的诸多感受。【:春雨阳光】
1楼文友: 2 :07:0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不少问题:我们的校园怎样建设?我们的城市怎样建设?伦敦人为什么不大量沉迷于阅读?这里藏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语文教师
回复1楼文友: 10:12:51 同样感思,同样的期待,愿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质,能够脉脉传承。谢谢春雨精彩的编按。如烟送上祝福。
微店做代理
微铺宝微店
我要开微店
红河灯盏花有什么特点给婴儿怎么用四磨汤
热淋清颗粒的成份
上一篇:花开不需要在春季
上一篇:流年内心苍狼拉尼希姆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