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荒唐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10
面对雾霾,于丹选择了她最擅长的心灵鸡汤,她告诉大家,可以“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这种“不管世界多丑恶,我坚持心里美”的腔调,是最常见的心灵鸡汤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有走心的小清新,有所谓的正能量,貌似很有哲理。
与以往一样,一些没有逻辑、没有常识的人沉溺在“正能量”里无法自拔,抱着在排泄物里挑饭粒的态度,于雾霾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有人以于丹的鸡汤式逻辑进行推断,表示“就算你了我的身体,也不了我的精神,污损我纯洁的心灵”并得出“福慧双修,境界超卓,天上地下,唯你独贱”的结论,这比喻和结论都属话糙理不糙。
于丹是升级版的雷锋,两位都是精神,起到精神维稳的作用…按照于丹的逻辑,对雾霾的抱怨、对这个时代的不满,都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平和,你的修养不够深入,你的灵魂不够开阔。
于丹的心灵鸡汤,打着“感恩”“知足”旗 号,本质却是让人麻木,并抹杀是非,它与鸡汤文中常见的“凡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活着要感恩”等说法一脉相承。如果继续深究,则可以与“坏事变好事” 这一当下流行的行事风格挂钩。
所谓“坏事变好事”已经成为一种官场生态。工作中出了纰漏,就组织大家积极总结,甚至借机树 典型,表示在这次失误中,某某同志头脑清醒、身先士卒,避免了更大损失。若是逢了灾难,更会成为大好机会,甚至成为掩饰矛盾和问题的工具。这种积弊体现在 民间,往往就以“感恩”“知足”的形态出现,成为一针麻醉剂。
受心灵鸡汤荼毒的人们,往往笃信于丹一向推崇的忍让、感恩和逆来顺受,甚至会对各种抗争行为、维权行为表示不满,提出“政府也不容易”“这样做没用”“这样会把社会搞乱”之类的看法。
可是,这个世界早就告诉了我们,自由与幸福都不是凭空飞来的,更不是心灵鸡汤带来的。很多年前,龙应台就提出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质问,可是,如今 一些人却试图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所有丑恶,还有你的各种悲观不满,都是你自己的心态有问题—哪怕,你连基本的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都失去了。
有 人据此称于丹是“心灵”称心灵鸡汤为“心灵砒霜”绝不为过。就像于丹将《论语》中“民无信不立”的“信”曲解为信仰,提出“哪怕没饭吃, 信仰也能让你强大”的论调一样,这次的雾霾版鸡汤同样充斥着浓郁的奴性味道,希望大家一边戴着口罩艰难呼吸,一边在雾霾中寻找幸福,就算找不到幸福,也别 埋怨政府的不作为。
这种逻辑与“雾霾是对美国激光武器的最好防御”一说同样荒谬,都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荒谬曾经在极端年代里屡屡发生,无视现实、无视科学,更无视良知。比如时代嚷嚷只要肯干就能亩产万斤甚至几十万斤,“文革”集体癫狂时有“ 思想治好”的“奇迹”这些如今看来已成笑话的沉痛历史,其隐含的思维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成为巨大的阴影。
所以,警惕心灵鸡汤吧,它的美好和煽情背后从来都少不了政治化需要。那种陈腐的价值观,也与现代公民意识完全相悖。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2012年加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中共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十八大代。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于丹是知名的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是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上一篇:立意清楚名了
上一篇:行走在诗的高度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