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月1日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14
12月1 日,“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2)·微山湖奖”在京举行颁奖典礼,获奖作者之一、德国作家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专程赴京领奖。其获奖小说是《阳光下的日子》。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共同主办,自2002年开始,至今已是第11届。 库普夫米勒正恶补莫言 德国作家米夏埃尔·库普夫米勒专程赴京领奖,并将在中国展开一系列活动。不仅将与中国批评家对话,也将与德语文学家研讨,在本月17、18日,还将在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举办两场朗诵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库普夫米勒1961年出生于慕尼黑,曾在图灵根、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德国文学,曾担任自由记者。2000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Hampel的逃遁》,200 年发表了《饥渴》,2008年是《给所有人的消息》。此次的获奖作品《阳光下的日子》是他的第四部小说。 《阳光下的日子》以卡夫卡的真实故事为题材。卡夫卡去世一年前在波罗的海海滨疗养时,结识了年轻的厨娘多拉。这段相互扶持、相依为命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承认,也未能延续作家的生命。 评委会对小说的评语为:《阳光下的日子》描写的是一个回肠荡气、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者一反众所周知的卡夫卡神话,把这个向来被描写和阐释为分裂者和绝望者的文学大师表现为一个向往爱情、追求幸福的人。小说以无比细腻的感知、潺潺流水般的叙述和冷静凝练的语言,透过不断变换的主人公内在视角,在共鸣与距离之间实现了令人赞叹的平衡,勾画出了一幅全新的、启人深思的卡夫卡形象。 库普夫米勒表示,他十几岁就读卡夫卡作品,卡夫卡从来不是一个扭曲的、绝望的、分裂的人。写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扭转公众对卡夫卡的印象。“卡夫卡现实里有他轻松简单的一面,并不是在遇到多拉之后才变成这样。希望大家对卡夫卡本人有新的了解。卡夫卡和所有人一样,是一个在等待的、满怀希望的人。”库普夫米勒表示,他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读者所知甚少,目前还在学习当中。“我正在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印象非常深刻,还将继续关注其他的中国文学。”库普夫米勒说。 库普夫米勒在颁奖礼上的发言摘录-- 在德国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读到这样的消息,书籍的未来令人堪忧。尤其是纸质书。我们这些读书人是否属于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呢?就像一群过时的人凑成了一个奇怪的群体,热衷于赞颂马车的优点,而绝大多数人早就已经乘着飞快的汽车绝尘而去了。 我必须得说,我不太相信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中期来看也许书籍的数量会变少,可是最终这将变成一个优点,因为现在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即便在未来人类也不能没有读书的经验,我坚信这一点。书有墨香,可以触摸,便于随身携带,它们随主人一起老去,并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逝去生活的记录。 书以千差万别的方式令人幸福,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为作者。对于读者而言,书籍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和其他人,了解或远或近的历史,看清也许是最难以接近的时代:当下。而作者(如果掌握了正确的素材)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在某一个房间里,无论是在城市或乡村,茅舍或宫殿,总之只要是一个作家可以写作的地方,任风疾雨骤,四季变换。 (编辑:野狸红) 轻微脑梗塞能治好吗月经有小血块怎么调养治疗腹胀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