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70后诗人简单是在2009年洛阳中原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26
认识70后诗人简单是在2009年洛阳“中原青年诗会”上。因为之前我和他没有联系,对他的创作也没有关注,自然也没有交流。与“先锋诗人”头衔的另类感觉不同,简单给我留下的却是一个质朴干练的印象。这是一个好的印象。
可能是离老家和诗歌圈子太久的缘故,我对河南诗坛有些陌生了。当70后、80后诗人纷纷在网络论坛和民间诗刊上呼啸云集的时候,我却守着一支古老的火苗,注视着思想文化风起云涌而对诗坛袖手旁观。从个人诗艺的角度,这是我蹉跎的十年。直到2007年重出诗歌江湖,才发现像我这样的60后已经有些垂垂老矣。2009年4月,因为想看看桐柏80后诗人高野在洛阳的生活状况,我特地参加了由他和诗友们举办的“中原青年诗会”。正是在这个匆忙而潮湿的诗会上,才与诗人简单有了一面之缘。今年 月,收到简单寄来的诗集《小麻雀之歌》(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为“阵地诗丛”之一,单占生策划,耿占春、森子主编)和《胡美丽的故事》(自印),感到非常高兴,就想找个专门的时间进行文本细读。没有想到单位事杂惶惶不可悠闲,细读的想法便一拖再拖,到现在201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
《小麻雀之歌》应该是诗人简单早期作品的汇集。由199 年8月写下的《解决》开篇,到2006年10月2 日创作的《落日》结束,收录诗作8 首,大致按诗作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有几首作品的结尾没有注明时间,可能是为了节约版面校对时删除了日期。而《胡美丽的故事》则是由28首系列作品组成的长诗,创作于1998年。这两本诗集都没有前言和后记。这对习惯于从作者自述的文字了解诗人性情、趣味进而把握作品特点和语言风格的我而言,感到有些突兀。我一直认为,一本书没有前言和后记,就像人没戴帽子和穿鞋,有点楞,总感到缺点什么。而附录的由诗人森子撰写的《阵地简史》,却可以一窥风起云涌的民间诗刊全豹之一斑。
通过阅读诗集和诗人的访谈资料可以发现,无论是诗人的经历还是诗作的特点,简单都是70后诗人的一个典型样本。从经历而言,简单生于1972年,上初中时喜欢古诗词,到县城读高中时接触到现代诗,那时朦胧诗之风刚刚刮过,“第三代诗人”正在崛起。在此影响下,1992年开始诗歌创作。1998年下半年开始“触网”,参与了网络诗歌的“创世纪”运动,按他的话讲,“凡是能贴诗歌的地方,几乎一扫而净”。2000年创办《外省》诗刊。从网络诗歌江湖到民刊诗潮再到新生代诗人崛起,简单虽然偏居于平顶山,但因为网络的超时空特性却也无所谓“外省”与中心,相反“外省”反倒成了他与中心和主流话语保持距离的先锋的标签。
从作品特点而言,简单的诗作包含了70后诗歌的典型元素。比如题材关注情欲体验、审视现实变异,语言方式由抒情转向经验叙事,精神价值取向由歌唱赞美转向自省与反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同样是情欲题材,与同样是70后的“下半身”诗派早期的污秽诗风迥然不同,简单是以叙事的隐喻来描述情欲的过程、感觉、体验和审视与反省的,这就具有了很好的审美价值。可能是因为写诗正好赶上了青春期,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暗娼遍地、苦闷病态的社会现实,“情欲”自然就成了70后诗人关注的重点。这是一个物欲横流尴尬荒诞的社会图景,青年诗人想在泥沙俱下的快速市场化中保持清醒是比较困难的。与一些诗人的沉沦甚至陶醉不同,简单始终保持着冷静与批判,在长诗《胡美丽的故事》中以犀利尖锐的笔触直击现实的痛处,把一个靠色相换取生存空间又被严峻现实裹挟蹂躏乃至摧残毁灭的“胡美丽”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触目惊心。
“情欲的刀子”可以说是简单爱情、情欲和女性题材作品的总体象征,它隐喻着作品叙述人的身份、视角和态度的复杂与隐痛。刀子的特点是锋利,尖锐,因为切割的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它的切割过程有时是痛快,有时是痛楚,或者痛快与痛楚并存。同时,这把“刀子”还有性别,有时是女性,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男性。如“在情欲的皮肤上/你的眼神宛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黎明之爱》),这把刀子是“眼神”,具有手术刀的锋利。“你开始/把我抚摸/从指尖到发端……//哦,琢刻/快把我琢刻/我是一尊/未完成的玉雕/快用你的刀/哦,多么锋芒/我即将诞生”(《一报刀子》),这把刀子是抚摸的手,像琢刻玉器的雕刀,隐喻着爱对人的塑造与恋爱中人的新生。“割倒了你柔软害羞的羽毛/割倒了你覆满全身抵抗的甲/割倒了你火焰的嘴唇湖泊晶莹的腰/割倒了你桃花的情欲秋天菖蒲的性”(《我割倒了你》),这把刀子显然是男性的,既隐喻 的做爱过程,也是男性性器的象征。这些“刀子”显然都是欢愉的,是酣畅淋漓的痛快。
但有些“情欲的刀子”却是痛快与痛楚并存的,如《杀瓜记》,全诗如下:
1
手握一把锋利的刀
在客厅里
我就下手了
2
她笑了起来
她的红唇,像杀开的瓜瓤
甜言蜜语是吐出的瓜籽
让我软在沙发上
瓜皮很薄,薄的只剩一层丝绸
我没有用力
便进入了
4
我雪白的牙齿啃着纤维糖分
和声音中的声音
一切像鸟一样飞升
像大麻一样下沉
5
她洗得很干净
她知道这个夜晚是缩水的
她需要用伟人的头像来放大
6
我收起我那把随身携带的刀
点燃了一支烟
她吸了一口,我吸了一口
两股烟上升时又疯狂地扭在一起
(2001.8.1)
从诗的第五节“她需要用伟人的头像来放大”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 题材作品,记录了“我”召妓并媾和的全过程。“伟人的头像”借指人民币,是金钱的象征,说明这个过程“她”是以媾和换取金钱的出卖行为。此作虽然是 题材,但与“下半身”诗派早期的污秽诗风截然不同,作品写得非常简洁、干净,甚至还有潜在的忏悔蕴含其中。这就使这首作品具有了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在作品中,“我那把随身携带的刀”,显然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征,用在这里形象而生动,也令人惊恐。男根本来是延续血脉的生育之根(对爱情而言当然也是欢愉之根),但是,当他成了欲望的帮凶,也就成了“随身携带的刀”,使“我”和周围的世界处在紧张不安之中。作品的题目叫“杀瓜记”,有戏虐的意味,也是对一些嫖客以“破瓜”(破处)来激发鸿运达到升官发财目的的讽刺。第一节,“手握一把锋利的刀/在客厅里/我就下手了”,简洁,尖锐,犀利,交待了媾和地点。在这里,“客厅”和“下手”都极富象征意味。客厅,顾名思义是待客的地方,但现在却成了“杀瓜”——召妓的现场,礼仪廉耻丧失的现场。作为动词,“下手”是一个贬义明显的词,通常与杀人越货相关联,这让“杀瓜”过程充满不详的暗示。
作品的第二节至第四节写的是媾和过程。“她的红唇,像杀开的瓜瓤/甜言蜜语是吐出的瓜籽”,很有形象感,甚至有些美好。“瓜皮很薄,薄的只剩一层丝绸”,既是脱衣的实写,又是巧妙的比喻,很有诗感。“一切像鸟一样飞升”是指肉体媾和的兴奋感觉,“像大麻一样下沉”则是对精神沉沦的写照。第五节与第六节,分别写出了“她”与“我”对此次召妓事件的态度。“她洗得很干净”,既是写实,指媾和之后进行必要的清洗,又蕴含着“她”对自我的否定,因为她希望“完工”之后能“洗得很干净”。事实上时间的污点一旦发生,便无法回溯,也无法清洗干净,只能对精神进行自我救恕。“我收起我那把随身携带的刀”也是虚实相间的双关写法,既表明“我”已穿衣收起了杀瓜工具,又暗示收起了抽象的刀子,以后不再拿刀干坏事。而结尾的抽烟也可作写实与象征来分析,这一切虽然疯狂兴奋,最后都将烟消云散,这是颓废、失望和自责的隐喻。
《杀瓜记》的结构很有特点,堪称完美。诗的结构意识是诗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点缺乏阅历的青年诗人尤其应该重视,早一点领悟此中的奥妙,就早一天摆脱诗歌创作的青春期。遗憾的是不少青年诗人都不太重视这个问题,在网上、刊上一看,大量诗作都是 的产物,灵感来了随手写下,没有 过后的深入思考和结构营造,只有有一些诗的感觉和较好的句子,但整篇一看诗意核心模糊或陈旧、内在逻辑矛盾或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等问题都经常出现。这样的诗作看似数量巨大,其实都是练笔的习作或“诗歌日记”,是不能当作诗歌作品的。《杀瓜记》的结构以三行段与四行段交替建制,形成矛盾与协和的对立与统一,传达了既想沉沦又不甘沉沦的复杂经验与感觉。一般而言,诗歌是以二、四、六、八的偶数来建行分段的,每一段中又以两句互应回答分若干层次,形成层层递进循环往复推向高潮的效果。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在经验叙事潮流的推动下,新诗的建行与分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故意突破四行一段整齐划一的呆板模式,开始出现行三、五、七、九奇数行分段。与偶行分段的平衡协和语感不同,奇行段给人一种多出一样的突兀感和言而不尽的语感,用得好可以使作品显得自由随意,欲语还休言而不尽,用不好则容易歧义迭出逻辑混乱。《杀瓜记》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用三行段制造突兀的紧张感,再用四行段来平衡抑制冲动与疯狂,这两种分段方式交替使用,完成了矛盾与协和的对立与统一。这样的处理非常适合这个特殊的题材,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和语言驾驭能力。
诗歌语言模式由抒情向叙事的转型,是70后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对新诗发展的重大贡献。它使中国新诗语言的诗意特质得以凸现,激发了汉语新的诗意活力。叙事性诗歌与传统叙事诗的区别在于,叙事性诗歌追求的是在叙事中表达经验感悟与人生况味,探寻真理追问与终极价值;而传统叙事诗则侧重于讲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简单的诗歌创作也证明了这一点。长诗《胡美丽的故事》以客观简洁的叙事,以诗化的语言描写了胡美丽的生活、经历、情感甚至心理等各个侧面,凸显了物欲横流时代在一个女人身上的折射,颇有“恶之花”的味道。这在新时期诗歌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前文分析的《杀瓜记》一诗,也是叙事性很强的作品,每一行诗句都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发展,但同时又通过虚实相间、隐喻与象征传达了“言外之意”,是非常复杂的经验与感觉。
简单被称为“最关注现实的诗人之一”,在直击现实的同时又不乏自省与反省的力量。这一点非常难得。诗人是时代的敏感的神经与最后的良知,面对严峻而复杂的现实,我们都不能无动于衷。“已经到了2000年,但故乡的贫穷/并没有被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抛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乡记》所呈现的依然贫穷的故乡具有普遍性,当分田到户的欣喜被市场经济迅速瓦解之后,农村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收费一元。公厕/下半身真的有些急了/老太太仍然拿着那张毛主席/固执地在辨别真伪/‘这世道假东西太多了’”,诗人在《冬天的一个下午》随便一走,目光所及,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冷”,因为新华书店缺乏思想与文化,因为“这世道假东西太多了”。另外,“下半身真的有些急了”,除了写实真的急着方便之外,也有调侃“下半身”诗派的意味。“街对面的发廊,她散发的肉香/火辣辣地烧烤着平顶山的心脏”,这是《上班》路上所见的司空见惯的城市场景,这种公开叫卖人肉的非法生意真不知还要中国特色多久。“我是不是一个套中人/被城市这块人造的沙漠洗了脑/需要一把怎样的梯子/才能爬出自我”(《鸡公山德夜晚》),这无疑是诗人面对现实的困惑与自省。可以说,在诗集中现实的丑陋与怪异无处不在,诗人的诘问与反省也无处不在,在每一行直击现实的诗句下面,都潜藏着无法挥去的悲哀与苦闷。
纵观诗人简单的这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些作品在文本、结构与思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每一首都是一个自在的系统,都有内在的逻辑、视角和语感。进入一首诗的方式与角度,诗意的顿悟与发现,结构的建构与营造,这些是70后诗人普遍面临的考验。诗评家单占生先生在“河南五位青年诗人作品研讨会”上曾谈到阅读青年诗人的作品很难进入,他说“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按照我的理解,这里的问题就是,70后诗人进入诗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诗意由文字表面的含义已经转变为言外之意的经验感觉、人生况味、突然顿悟和自省追问,侧重过程叙写与细节描述,不再在讲究结构与进入的角度。这样,如果语言功底和结构能力薄弱的话,就会出现琐碎细节淹没诗意让人无法解读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讲,这是诗的灵活性问题,反过来说就成了随意性。如何避免随意性发扬灵活性,这是非常考验诗人的结构意识和语言驾驭能力的。对关注现实的诗人而言,如何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发掘事物的本质并赋予思想和意义的关照,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寻。就文本而言,《还乡记》是个佳作,但还存在内部时间混乱的瑕疵: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村女生不太可能过了十年或者五年才回家乡一次,这便使叙事的真实性显得可疑,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在《胡美丽的故事》长诗中,作者的视角显然是站在审视者的角度——虽然不是审判者角度,已经显示了进步性,但同情与怜悯还感到有些淡薄。而胡美丽悲剧产生的根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到了明年,简单将迈入不惑之年,身心对时间和“中年”的敏感与体悟,相信会给他的诗艺带来更加开阔的变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阵地诗丛》的策划单占生和主编耿占春两位先生,均是我在郑州大学作家班时的老师。解读简单的诗集,也算是借此机会向两位老师表示敬意并会汇报这些年来的学诗心得。诗歌是寂寞的事业,离开校门20多年,当年作家班的学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多已经封笔从政经商,而我仍在重新努力,只为心中诗的梦想和作家班的荣誉。诗歌又是最具原创精神的文学样式,但愿文化大繁荣这个新的历史机遇,能给新诗带来更大的发展。
共 542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与“先锋诗人”头衔的另类感觉不同,简单给我留下的却是一个质朴干练的印象。这是一个好的印象。通过阅读诗集和诗人的访谈资料可以发现,无论是诗人的经历还是诗作的特点,简单都是70后诗人的一个典型样本。从作品特点而言,简单的诗作包含了70后诗歌的典型元素。诗歌语言模式由抒情向叙事的转型,是70后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对新诗发展的重大贡献。简单被称为“最关注现实的诗人之一”,在直击现实的同时又不乏自省与反省的力量。纵观诗人简单的这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些作品在文本、结构与思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诗歌又是最具原创精神的文学样式,但愿文化大繁荣这个新的历史机遇,能给新诗带来更大的发展。赏析到位,解读深刻,推荐欣赏。——玉树临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6160022】
1 楼 文友: 2012-06-16 07:24:2 拜读和提高,努力学习之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 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2 楼 文友: 2012-06-16 11:56:42 分析得当,可读性强。繁荣诗歌创作,诗人和作者责无旁贷。问好作者!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 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楼 文友: 2012-10-24 2 :49:18 一篇富有感性的文字,细细读完,有所获得,不枉一读。顶了。每日一次服用他达拉非片乳房疼痛怎么回事活血化瘀的西药都有哪些药
可能是离老家和诗歌圈子太久的缘故,我对河南诗坛有些陌生了。当70后、80后诗人纷纷在网络论坛和民间诗刊上呼啸云集的时候,我却守着一支古老的火苗,注视着思想文化风起云涌而对诗坛袖手旁观。从个人诗艺的角度,这是我蹉跎的十年。直到2007年重出诗歌江湖,才发现像我这样的60后已经有些垂垂老矣。2009年4月,因为想看看桐柏80后诗人高野在洛阳的生活状况,我特地参加了由他和诗友们举办的“中原青年诗会”。正是在这个匆忙而潮湿的诗会上,才与诗人简单有了一面之缘。今年 月,收到简单寄来的诗集《小麻雀之歌》(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为“阵地诗丛”之一,单占生策划,耿占春、森子主编)和《胡美丽的故事》(自印),感到非常高兴,就想找个专门的时间进行文本细读。没有想到单位事杂惶惶不可悠闲,细读的想法便一拖再拖,到现在201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
《小麻雀之歌》应该是诗人简单早期作品的汇集。由199 年8月写下的《解决》开篇,到2006年10月2 日创作的《落日》结束,收录诗作8 首,大致按诗作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有几首作品的结尾没有注明时间,可能是为了节约版面校对时删除了日期。而《胡美丽的故事》则是由28首系列作品组成的长诗,创作于1998年。这两本诗集都没有前言和后记。这对习惯于从作者自述的文字了解诗人性情、趣味进而把握作品特点和语言风格的我而言,感到有些突兀。我一直认为,一本书没有前言和后记,就像人没戴帽子和穿鞋,有点楞,总感到缺点什么。而附录的由诗人森子撰写的《阵地简史》,却可以一窥风起云涌的民间诗刊全豹之一斑。
通过阅读诗集和诗人的访谈资料可以发现,无论是诗人的经历还是诗作的特点,简单都是70后诗人的一个典型样本。从经历而言,简单生于1972年,上初中时喜欢古诗词,到县城读高中时接触到现代诗,那时朦胧诗之风刚刚刮过,“第三代诗人”正在崛起。在此影响下,1992年开始诗歌创作。1998年下半年开始“触网”,参与了网络诗歌的“创世纪”运动,按他的话讲,“凡是能贴诗歌的地方,几乎一扫而净”。2000年创办《外省》诗刊。从网络诗歌江湖到民刊诗潮再到新生代诗人崛起,简单虽然偏居于平顶山,但因为网络的超时空特性却也无所谓“外省”与中心,相反“外省”反倒成了他与中心和主流话语保持距离的先锋的标签。
从作品特点而言,简单的诗作包含了70后诗歌的典型元素。比如题材关注情欲体验、审视现实变异,语言方式由抒情转向经验叙事,精神价值取向由歌唱赞美转向自省与反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同样是情欲题材,与同样是70后的“下半身”诗派早期的污秽诗风迥然不同,简单是以叙事的隐喻来描述情欲的过程、感觉、体验和审视与反省的,这就具有了很好的审美价值。可能是因为写诗正好赶上了青春期,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暗娼遍地、苦闷病态的社会现实,“情欲”自然就成了70后诗人关注的重点。这是一个物欲横流尴尬荒诞的社会图景,青年诗人想在泥沙俱下的快速市场化中保持清醒是比较困难的。与一些诗人的沉沦甚至陶醉不同,简单始终保持着冷静与批判,在长诗《胡美丽的故事》中以犀利尖锐的笔触直击现实的痛处,把一个靠色相换取生存空间又被严峻现实裹挟蹂躏乃至摧残毁灭的“胡美丽”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触目惊心。
“情欲的刀子”可以说是简单爱情、情欲和女性题材作品的总体象征,它隐喻着作品叙述人的身份、视角和态度的复杂与隐痛。刀子的特点是锋利,尖锐,因为切割的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它的切割过程有时是痛快,有时是痛楚,或者痛快与痛楚并存。同时,这把“刀子”还有性别,有时是女性,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男性。如“在情欲的皮肤上/你的眼神宛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黎明之爱》),这把刀子是“眼神”,具有手术刀的锋利。“你开始/把我抚摸/从指尖到发端……//哦,琢刻/快把我琢刻/我是一尊/未完成的玉雕/快用你的刀/哦,多么锋芒/我即将诞生”(《一报刀子》),这把刀子是抚摸的手,像琢刻玉器的雕刀,隐喻着爱对人的塑造与恋爱中人的新生。“割倒了你柔软害羞的羽毛/割倒了你覆满全身抵抗的甲/割倒了你火焰的嘴唇湖泊晶莹的腰/割倒了你桃花的情欲秋天菖蒲的性”(《我割倒了你》),这把刀子显然是男性的,既隐喻 的做爱过程,也是男性性器的象征。这些“刀子”显然都是欢愉的,是酣畅淋漓的痛快。
但有些“情欲的刀子”却是痛快与痛楚并存的,如《杀瓜记》,全诗如下:
1
手握一把锋利的刀
在客厅里
我就下手了
2
她笑了起来
她的红唇,像杀开的瓜瓤
甜言蜜语是吐出的瓜籽
让我软在沙发上
瓜皮很薄,薄的只剩一层丝绸
我没有用力
便进入了
4
我雪白的牙齿啃着纤维糖分
和声音中的声音
一切像鸟一样飞升
像大麻一样下沉
5
她洗得很干净
她知道这个夜晚是缩水的
她需要用伟人的头像来放大
6
我收起我那把随身携带的刀
点燃了一支烟
她吸了一口,我吸了一口
两股烟上升时又疯狂地扭在一起
(2001.8.1)
从诗的第五节“她需要用伟人的头像来放大”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 题材作品,记录了“我”召妓并媾和的全过程。“伟人的头像”借指人民币,是金钱的象征,说明这个过程“她”是以媾和换取金钱的出卖行为。此作虽然是 题材,但与“下半身”诗派早期的污秽诗风截然不同,作品写得非常简洁、干净,甚至还有潜在的忏悔蕴含其中。这就使这首作品具有了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在作品中,“我那把随身携带的刀”,显然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征,用在这里形象而生动,也令人惊恐。男根本来是延续血脉的生育之根(对爱情而言当然也是欢愉之根),但是,当他成了欲望的帮凶,也就成了“随身携带的刀”,使“我”和周围的世界处在紧张不安之中。作品的题目叫“杀瓜记”,有戏虐的意味,也是对一些嫖客以“破瓜”(破处)来激发鸿运达到升官发财目的的讽刺。第一节,“手握一把锋利的刀/在客厅里/我就下手了”,简洁,尖锐,犀利,交待了媾和地点。在这里,“客厅”和“下手”都极富象征意味。客厅,顾名思义是待客的地方,但现在却成了“杀瓜”——召妓的现场,礼仪廉耻丧失的现场。作为动词,“下手”是一个贬义明显的词,通常与杀人越货相关联,这让“杀瓜”过程充满不详的暗示。
作品的第二节至第四节写的是媾和过程。“她的红唇,像杀开的瓜瓤/甜言蜜语是吐出的瓜籽”,很有形象感,甚至有些美好。“瓜皮很薄,薄的只剩一层丝绸”,既是脱衣的实写,又是巧妙的比喻,很有诗感。“一切像鸟一样飞升”是指肉体媾和的兴奋感觉,“像大麻一样下沉”则是对精神沉沦的写照。第五节与第六节,分别写出了“她”与“我”对此次召妓事件的态度。“她洗得很干净”,既是写实,指媾和之后进行必要的清洗,又蕴含着“她”对自我的否定,因为她希望“完工”之后能“洗得很干净”。事实上时间的污点一旦发生,便无法回溯,也无法清洗干净,只能对精神进行自我救恕。“我收起我那把随身携带的刀”也是虚实相间的双关写法,既表明“我”已穿衣收起了杀瓜工具,又暗示收起了抽象的刀子,以后不再拿刀干坏事。而结尾的抽烟也可作写实与象征来分析,这一切虽然疯狂兴奋,最后都将烟消云散,这是颓废、失望和自责的隐喻。
《杀瓜记》的结构很有特点,堪称完美。诗的结构意识是诗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点缺乏阅历的青年诗人尤其应该重视,早一点领悟此中的奥妙,就早一天摆脱诗歌创作的青春期。遗憾的是不少青年诗人都不太重视这个问题,在网上、刊上一看,大量诗作都是 的产物,灵感来了随手写下,没有 过后的深入思考和结构营造,只有有一些诗的感觉和较好的句子,但整篇一看诗意核心模糊或陈旧、内在逻辑矛盾或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等问题都经常出现。这样的诗作看似数量巨大,其实都是练笔的习作或“诗歌日记”,是不能当作诗歌作品的。《杀瓜记》的结构以三行段与四行段交替建制,形成矛盾与协和的对立与统一,传达了既想沉沦又不甘沉沦的复杂经验与感觉。一般而言,诗歌是以二、四、六、八的偶数来建行分段的,每一段中又以两句互应回答分若干层次,形成层层递进循环往复推向高潮的效果。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在经验叙事潮流的推动下,新诗的建行与分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故意突破四行一段整齐划一的呆板模式,开始出现行三、五、七、九奇数行分段。与偶行分段的平衡协和语感不同,奇行段给人一种多出一样的突兀感和言而不尽的语感,用得好可以使作品显得自由随意,欲语还休言而不尽,用不好则容易歧义迭出逻辑混乱。《杀瓜记》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用三行段制造突兀的紧张感,再用四行段来平衡抑制冲动与疯狂,这两种分段方式交替使用,完成了矛盾与协和的对立与统一。这样的处理非常适合这个特殊的题材,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和语言驾驭能力。
诗歌语言模式由抒情向叙事的转型,是70后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对新诗发展的重大贡献。它使中国新诗语言的诗意特质得以凸现,激发了汉语新的诗意活力。叙事性诗歌与传统叙事诗的区别在于,叙事性诗歌追求的是在叙事中表达经验感悟与人生况味,探寻真理追问与终极价值;而传统叙事诗则侧重于讲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简单的诗歌创作也证明了这一点。长诗《胡美丽的故事》以客观简洁的叙事,以诗化的语言描写了胡美丽的生活、经历、情感甚至心理等各个侧面,凸显了物欲横流时代在一个女人身上的折射,颇有“恶之花”的味道。这在新时期诗歌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前文分析的《杀瓜记》一诗,也是叙事性很强的作品,每一行诗句都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发展,但同时又通过虚实相间、隐喻与象征传达了“言外之意”,是非常复杂的经验与感觉。
简单被称为“最关注现实的诗人之一”,在直击现实的同时又不乏自省与反省的力量。这一点非常难得。诗人是时代的敏感的神经与最后的良知,面对严峻而复杂的现实,我们都不能无动于衷。“已经到了2000年,但故乡的贫穷/并没有被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抛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乡记》所呈现的依然贫穷的故乡具有普遍性,当分田到户的欣喜被市场经济迅速瓦解之后,农村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收费一元。公厕/下半身真的有些急了/老太太仍然拿着那张毛主席/固执地在辨别真伪/‘这世道假东西太多了’”,诗人在《冬天的一个下午》随便一走,目光所及,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冷”,因为新华书店缺乏思想与文化,因为“这世道假东西太多了”。另外,“下半身真的有些急了”,除了写实真的急着方便之外,也有调侃“下半身”诗派的意味。“街对面的发廊,她散发的肉香/火辣辣地烧烤着平顶山的心脏”,这是《上班》路上所见的司空见惯的城市场景,这种公开叫卖人肉的非法生意真不知还要中国特色多久。“我是不是一个套中人/被城市这块人造的沙漠洗了脑/需要一把怎样的梯子/才能爬出自我”(《鸡公山德夜晚》),这无疑是诗人面对现实的困惑与自省。可以说,在诗集中现实的丑陋与怪异无处不在,诗人的诘问与反省也无处不在,在每一行直击现实的诗句下面,都潜藏着无法挥去的悲哀与苦闷。
纵观诗人简单的这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些作品在文本、结构与思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每一首都是一个自在的系统,都有内在的逻辑、视角和语感。进入一首诗的方式与角度,诗意的顿悟与发现,结构的建构与营造,这些是70后诗人普遍面临的考验。诗评家单占生先生在“河南五位青年诗人作品研讨会”上曾谈到阅读青年诗人的作品很难进入,他说“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问题?”按照我的理解,这里的问题就是,70后诗人进入诗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诗意由文字表面的含义已经转变为言外之意的经验感觉、人生况味、突然顿悟和自省追问,侧重过程叙写与细节描述,不再在讲究结构与进入的角度。这样,如果语言功底和结构能力薄弱的话,就会出现琐碎细节淹没诗意让人无法解读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讲,这是诗的灵活性问题,反过来说就成了随意性。如何避免随意性发扬灵活性,这是非常考验诗人的结构意识和语言驾驭能力的。对关注现实的诗人而言,如何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发掘事物的本质并赋予思想和意义的关照,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寻。就文本而言,《还乡记》是个佳作,但还存在内部时间混乱的瑕疵: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村女生不太可能过了十年或者五年才回家乡一次,这便使叙事的真实性显得可疑,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在《胡美丽的故事》长诗中,作者的视角显然是站在审视者的角度——虽然不是审判者角度,已经显示了进步性,但同情与怜悯还感到有些淡薄。而胡美丽悲剧产生的根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到了明年,简单将迈入不惑之年,身心对时间和“中年”的敏感与体悟,相信会给他的诗艺带来更加开阔的变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阵地诗丛》的策划单占生和主编耿占春两位先生,均是我在郑州大学作家班时的老师。解读简单的诗集,也算是借此机会向两位老师表示敬意并会汇报这些年来的学诗心得。诗歌是寂寞的事业,离开校门20多年,当年作家班的学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多已经封笔从政经商,而我仍在重新努力,只为心中诗的梦想和作家班的荣誉。诗歌又是最具原创精神的文学样式,但愿文化大繁荣这个新的历史机遇,能给新诗带来更大的发展。
共 542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与“先锋诗人”头衔的另类感觉不同,简单给我留下的却是一个质朴干练的印象。这是一个好的印象。通过阅读诗集和诗人的访谈资料可以发现,无论是诗人的经历还是诗作的特点,简单都是70后诗人的一个典型样本。从作品特点而言,简单的诗作包含了70后诗歌的典型元素。诗歌语言模式由抒情向叙事的转型,是70后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对新诗发展的重大贡献。简单被称为“最关注现实的诗人之一”,在直击现实的同时又不乏自省与反省的力量。纵观诗人简单的这两部作品,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些作品在文本、结构与思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诗歌又是最具原创精神的文学样式,但愿文化大繁荣这个新的历史机遇,能给新诗带来更大的发展。赏析到位,解读深刻,推荐欣赏。——玉树临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6160022】
1 楼 文友: 2012-06-16 07:24:2 拜读和提高,努力学习之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 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2 楼 文友: 2012-06-16 11:56:42 分析得当,可读性强。繁荣诗歌创作,诗人和作者责无旁贷。问好作者!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 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楼 文友: 2012-10-24 2 :49:18 一篇富有感性的文字,细细读完,有所获得,不枉一读。顶了。每日一次服用他达拉非片乳房疼痛怎么回事活血化瘀的西药都有哪些药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