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传递有温度的传统文化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08
光明 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 能容纳 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穿一件黑色对襟唐装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与学生互行90度的鞠躬礼。即使在百年清华园,如此师慈徒恭的上课礼节也不多见。
这是一堂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课,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的重要一讲。刚开课两分钟,有个迟到的女生想悄悄溜到座位,却被彭林叫住: 国人尚礼。迟到了要先向老师、同学致歉。
维护师道尊严,传递朴素美德。如何让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重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在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上,一大批教授学者稳稳地站在三尺讲台,身体力行地讲述着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拾对本位文化的 温情与敬意
从北京出发,6个多小时的硬座,凌晨4点多到达河南安阳站;没地方可去,只能在候车室休息,将近8点钟,再坐大巴去殷墟。去年12月,一次特殊的旅行,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王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追随者。
彭林老师背着导游讲解器,领着我们讲妇好墓出土的祭祀礼器、认甲骨碑林上的甲骨文字,还从王陵里成堆的人头骨里反思殉葬制度的残忍和孔子 对 仁 的推崇 裹着羽绒服在零下摄氏几度的室外溜达了整整一天,但这堂《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的游学课却让王珂终生难忘, 有把从心底升腾起来的 火,就是要好好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传统文化教育,怎样才能讲到学生心坎里?
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过时,更不是天书,而是可亲、可敬、可以认同的。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教授如此阐释清华的传统教育理念, 我们希望每一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都能起到精神导引的作用。让学生有 嘭 的一下,心灵被撞击到的感觉。
白峰杉介绍,目前清华大学所有在校本科生都必须完成1 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而在8个学分的核心课程里,有超过1/ 的课程都是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不乏像《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样 刷人品 才能选到的火爆课程, 有的课程连续几年都提高班容量,可一到开讲,过道里还是挤满了 人 。
把传统文化课程开好、讲活,这些学术渊博的老师着实下了不少功夫。资深票友、历史系副教授陈为蓬开设了《昆曲艺术欣赏》,把昆曲名角儿请到 课堂上教唱,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诗词格律与创作》由高级访问学者王步高开设,他总是不忘在给学生讲诗说词时多谈谈 文人的气节与风 骨 ,告诫他们 词要不卑不亢,不触不悖 。
踮起脚,跳一跳,能抓到。 开讲中国传统文化数十年,彭林始终坚持的讲课尺度是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 文化素质课最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尊与文化自觉。
为青年学生的精神 打桩
这个学期,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程钢给全校同学开设了《〈老子〉与〈论语〉》课程。每周的备课时间,除了必要的原典释读,他还要追踪热 点, 比如讲《道德经》里的 利而不害 ,我结合一篇《改革不能有绝对受损阶层》的时评给学生讲社会公平与正义,反响很好。其实,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朴 素哲理仍然适用于解答今天的困惑。
植根传统、关照现实,释疑解惑、坚定信仰。在程钢看来,这正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大的意义所在,不单单是对文化血脉的找寻和回归,更要从中 汲取智慧、给青年学生的精神 打桩 , 现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很多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却忽视了对本位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
有个同学给我信箱里交作业,上面恭恭敬敬写着 彭老师敬启 ,这不是闹了大笑话,哪有让别人 恭敬开启 的道理? 彭林说,他要通过课堂 传递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最本真的力量, 知识与文化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而文化却是在通过对经史子集的系统学 习后提升起来的对于 人 的关怀,它会内化为生命体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生的动力和指南。而有素质的国民多寡,直接决定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
由此出发,清华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述,总是落脚在对现实问题的观照上。在这里,传统文化不只是可以亲近的,更是可以践行的。
给学生讲 礼 时,彭林从不让他们写论文,而是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时代特征设计富有人文精神的见面礼、成年礼、婚礼等,或是用学到的传统书信知识给父母、老师、同学书写格式规范、文字典雅的信件, 希望有一天,清华的学生举手投足,都能彬彬有礼 。
曾选修过不少传统文化课程的研二学生虞南现在已经是《唐宋词鉴赏》课程的助教: 同学们会穿着汉服在校园里宣传服饰文化,或者通过古典诗词吟联活动、校园晨读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都是源自心底的热爱。
期待可以对话的传统文化回归
学生们礼敬传统文化的点滴行动,总会让老师们欣喜不已。
有一次我在食堂吃饭,有个小伙子过来跟我道谢,说感谢我曾经让他背诵的那些经典,让他在遇到挫折时能坦然面对。 程钢感慨。
彭林甚至在课上惊喜地发现了不少 恨不得让其下学期就去历史系报到 的学生, 讲甲骨文时,有位热能系的学生学得特别好。我指一个甲骨文,他就在黑板上用小篆再写一遍。还有个生科院的女孩子,《后汉书》张口就来。
而教育等新形式也成为清华传统文化课程传播的新阵地。 彭林老师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的《中国建筑史》,历史系教授张国刚的《资治通鉴》等MOOC课程都已在学堂上线。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向波涛介绍。
十余年播种,传统文化复兴的种子早已在清华园里枝蔓扶疏。
但在白峰杉看来,今时今日的大学校园里,传统文化的力量依然薄弱,需要其更急迫的回归。他同时强调: 回归的过程不能摆在一个极端的位置上,而是应该摆在一个可以对话的位置上。
他有着这样的设想: 未来文化素质基地将着重打造两门最核心的课程,一门是传统文化课程,一门则是西学。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只要和学生对话,更要和不同的文明建立联系。 (本报邓晖)
云南生物谷药业灯盏细辛
灯盏细辛是什么药
灯盏花领军企业官网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产品高侧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经常腹胀是什么原因
上一篇:江南小说双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