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总是向往美好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2

我们内心总是向往美好,一生苦苦寻觅,那可望而不可得的情愫,始终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当我们乘风破浪,一路前行时,似乎一切唾手可得,然而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留无限感叹。秋风吹起,月凉如水,庭院中,一片落红满地,谁把谁的绚烂,吹落如雨。帘内伊人梳妆,奈何月影婆娑,模糊了那个身影。多少次,想要画出她的模样,却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再看不清她的容颜。经年间,早已黯淡了昔日的妆台,谁解寂寞了窗台,经不起流年的消磨。
深夜,一曲玉笛想起,掀起了谁的思念,为谁而惆怅。轻轻抚摸那把琴,拨动琴弦,多少相思尽在不言中,流水和觞,道不尽忧愁。
或许是因为小时候曾在开封古城,生活了几年,留下了许多旧时美好的记忆,所以对古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长大后,家里人又在西安扎根立足,更加偏爱古城的文化,那城市中蕴含的历史悠久文化,总让我深深痴迷。
每每翻阅古诗词,品读着前人优美的诗词篇章,从字里行间流淌出那时的风土人情,总不免让人无限向往。两千多年的渭水,该是怎样的容颜,只能从诗词里去探寻。从西向东,缓缓流淌,看尽了世间繁华与萧索。
千年以前,在那渭水边,不知是谁吟出了那首《蒹葭》,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里经典意象,纵观后世历代作品,几乎都逃不出这首诗中的意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秦风》,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具体作者及创作缘由已无从考证,所以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当成爱情诗解读。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如下: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那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千载之后,我在读这首诗时,仍然惊叹于诗中营造的意象之美,那渭水边的男子面对爱情怅然迷惘的情形,想想该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咫尺之遥,想要努力得到一切,却奈何中间隔着一道永远跨越的障碍,恰如王母娘娘随手划下的一道银河,便生生隔断了牛郎织女的千里鹊桥相会。
然则这首诗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无意间创造出了“在水一方”可望难及的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境界。学习中国诗歌,不能不懂意境,尤其是古诗词最注重意境的营造。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其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对“意境”二字有段精辟论断: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苛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至其合作,如《甲稿》《浣溪沙》之“天末同云”、《蝶恋花》之“昨夜梦中”,《乙稿》《蝶恋花》之“百尺朱楼”等阕,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
王国维是意境一说的集大成者,在其《人间词话》里,开篇就是关于境界的论断: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造境即有我之境,写境即无我之境。
这时,我们再看这首诗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勾勒出的意境,显然非常符合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无我之境”,伊人是虚境,并非特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我们都能找到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小时候上学时,在学屈原的《离骚》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自屈原开始,香草美人便成了人生理想的象征。多年后,我深深陶醉进了古诗词,慢慢发现原来老师教的其实是一个错误,但是有一点还是对的,那就是屈原开始了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文化。
其实,中国古诗词里也确实很难找到单纯描写爱情的诗词,大部分是隐喻着文人们内心渴望功成名就实现人生伟大的理想抱负,为国为民的情怀。
有时候,我常想千年以前的先人,他们或许不知道,千载之后,还有人津津乐道于他们的作品,纵然他们中有的人可能当时未能功成名就,但是却留下了用尽一生的才华写成的篇章,我想九泉之下的他们也许会有一丝安慰了。
千载之后,我在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久久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清晨,一层薄雾笼罩,水面更添一份朦胧之感,那河畔的芦苇连绵不绝,晶莹的露珠已凝成了冰霜。风拂散不开,多想看清对面的那位女子的容颜,却奈何隔水相望,怎能不叫人惆怅满怀。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犹如雾里看花,一切显得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其实,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总是带有个人经历及情感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常说,诗由心生,用心写诗,用情至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坛的一代宗师。
曾经,年少轻狂的我们,怀着一份满腔热血,企图指点江山,梦想着一朝一日,出人头地,现在想想那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始终坚信“千古数风流,还看今朝”。然而,多年后,经过了一番坎坎坷坷,蓦然回首,一路繁华与萧瑟,不免几多感慨。从前的理想豪情随着岁月的消磨,慢慢开始凋零,似乎忘却了曾经的那个梦想。多少次,梦中醒来,珠泪涟涟,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痛心时。千载以前,在临安的那个元宵节,稼轩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结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不正是稼轩一生苦苦追寻的理想象征吗?稼轩一生驰骋疆场,却无奈不得不在词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前的理想此刻也只能化为一位佳人,于繁华的一角,静静的站在那里,看似近在眼前,却又显得那么遥远,飘渺不定,恐怕只是一场虚无。否则他也不会发出内心的感叹“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生苦苦寻觅,到头来,一切都成空,那在水一方的佳人似乎越来越遥远“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我们在失落中感怀,千年以来,多少才子佳人肝肠寸断,用尽一生的才华,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点点忧愁,随波暗涌,牵动多少痴情儿女的情思。深宫内护城河流出的那片红叶,又何尝不是那位宫女对爱情的自由渴望:“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自古以来,宫墙深深,那些常年呆在深宫内的宫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寂寞锁深宫,纵然催华发,又有谁怜呢?更何况敢娶帝王女人的又有几人呢?所幸的是这位写出红叶诗的宫女还是幸运的,得到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然而大多数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侯门一如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徒留那位痴情人孤单徘徊在大门之外,暗自神伤!
人世间有太多的失落,那种渴望却难以企及的情怀,时刻在纠缠着我们,古往今来,多少人因此而饱受内心的煎熬,几人能看破呢?我曾经写过一首诗《随风摇曳的诗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读。
又是一个无眠之夜,清风带着些许寒意
独倚窗台,谁解寂寞了青春岁月,年华易逝
月色朦胧,遮不住谁的思念的伤痕
清风吹动掀起云儿的花影婆娑
杯影潺潺,撒落了一缕芳霜满地
庭中掠过一缕淡淡幽香,你飘然走来
一袭白衣携着柔弱的风情,似曾相识
只闻得,如泣如诉,一声无言的叹息

记忆的流年,终究抵不过思念的苦海
岁月消磨,黯淡了昔日的妆台
双手抚摸那把你用过的那把桃花梳
为你雕刻的图案,已模糊,小心翼翼的擦拭
仿佛闻见了你发梢的幽香,一如旧时
枕边读着那些泛黄的书信
泪水打湿了你当年送我的那方锦帕
模糊了那个美丽的桃花图案
曾经承载着你殷殷守望的期盼
奈何年年月月,却始终不见我的归来
终于荒芜了你日渐哀愁,一生守望的窗台

南国的炊烟,掀起了思念柔情似水
春花肆意烂漫,无端惹起两行相思泪
君不见,桃花深处,欢声笑语,两小无猜
谁把谁的思念,写成了几行小诗
莺啼软语,驾一叶扁舟
欸乃的桨声,划过小桥流水
河边的青石台阶上,几个年轻女孩
水里浣纱捣衣,激起片片涟漪
流水潺潺,载去了忧愁,了无痕迹

江南如烟的季节,已成遥远的回忆
经年间,我浪迹天涯,踏遍千山万水
来到风沙飞扬的北方,寻找男儿的豪情
历经岁月无情消磨之后,无奈
蜷缩在这个昏暗的出租屋里
写着无人问津的诗歌,笔尖刺痛了
昔日的万丈豪情,一腔热血
凛冽的北风呼呼作响,敲打着西窗
单薄的被褥,经不起夜的冰凉
寒风肆意侵袭我的肌肤,一身冷颤
抚摸着从家带走的枕头,早已破烂不堪
陪伴我走过风霜雪雨,春夏秋冬的轮回
曾经千年一诺的誓言,而今已成虚幻
流连珠影,醉里贪欢,忘却了梦何方
多年以后,回想曾经的往事
多少个无眠之夜,珠泪涟涟
蓦然回首,镜花水月,随风黯然飘远
画堂人静,西风摧煞,好梦留与他人睡

你怨也好,恨也罢,我曾经的许诺
毁了你的年少春闺,容颜已然老去
窗外的亭台下,一片落英缤纷
谁把谁的绚烂,吹落如雨
撒成一地哀伤,殊不知,流水潺潺
载去了诗人摇曳的梦,恍如隔世般孤独
恍然中,看到你走来,却又飘然远去
人们都说相思最苦,离别最痛,得到又曾失去,其实和从来不曾得到,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只不过是后者更加令人扼腕叹息。曾经得到过,纵然离别之后,多年后,依然记得当初美好的时光。那江南的小桥流水何尝又不是自己年少时生活时的美好,想要去外闯荡一番,“到风沙飞扬的北方,寻找男儿的豪情”,却不曾想,多年后,曾经的热血被北风无情的吹冷。“蓦然回首,镜花水月,随风黯然飘远”,窗外月影婆娑,想要努力看清你的容颜,却只见窗外的亭台下,一片落英缤纷,谁把谁的绚烂,吹落如雨,撒成一地哀伤。冥冥中,我仿佛看见“你飘然走来,一袭白衣携着柔弱的风情,似曾相识”。梦中想象着,似乎一生追寻的美好就在眼前,琴声飘来,“恍然中,看到你走来,却又飘然远去”,几多叹息,几多无奈,近在眼前,却隔着千山万水,“只闻得,如泣如诉,一声无言的叹息”。曾几何时,我们苦苦追寻,也曾失落过,迷惘茫然。多少次,我们看着那“在水一方”的那位“伊人”,奈何秋雾弥漫,只能两眼望穿秋水。独上高楼,眺目远望,却是层云叠障,隔断天涯路。

共 461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开篇以自己心中的“佳人”入手,引出著名的古诗——《蒹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由浅入深。在深层次上分析了,这首诗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它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空间,让人心生美好的遐想,但又可望不可即,这一朦胧美的境界,打动多少人的心。作者又用自己的一首现代诗对其进行别出心裁地解读。此文充满感情和诗意,如行云流水,把人的思绪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推荐欣赏。【编辑:北极主人】
1 楼 文友: 201 -11-10 06:56:27 随着作者在诗中徜徉,收获美的享受。
2 楼 文友: 201 -11-10 08:51:02 无论中国山水画还是古诗都有深远意境。诗是画,画也是诗。文字思路开阔。结尾的现代诗与前面的古诗呼应。作者在赏,在感。有自己独特感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淡淡伤感行走在文字里。诗心学习了。
 楼 文友: 201 -11-10 09:28:14 曾几何时,我们苦苦追寻,也曾失落过,迷惘茫然。多少次,我们看着那 在水一方 的那位 伊人 ,奈何秋雾弥漫,只能两眼望穿秋水。独上高楼,眺目远望,却是层云叠障,隔断天涯路。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4 楼 文友: 201 -11-10 2 :14:22 欢迎赐稿,问候,祝创作愉快 个人文集,会一直出版下去老年人手足麻木发涨
青海癫痫病医院地址
专为儿童研制的止咳药哪个效果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