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绿色工厂惠及农户容易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1-09-14

最煽情的一句话了 兴化:“绿色工厂”惠及3000农户

碧绿的番茄,淡黄的白菜,紫色的包菜,火红的草莓……12月17日,笔者在江苏省兴化市红富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露天工厂”里,领略了水乡农村金秋的五彩图画……   就是这个“绿色工厂”,每年向农民提供番茄、辣椒、刀豆等优质种苗300多万株,为3000多农户供应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说起公司创业的历程,52岁的公司总经理姚长松给我们讲起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服务农民中探索自身发展的新路   2003年,陈堡镇党委政府为贯彻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取消了镇农科站等部门的统筹,靠自身的优质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   吃慣了“大锅饭”的农科员们一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大伙儿都在思考如何在为农服务和创造自身效益中找到结合点。   陈堡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各类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但育苗都是一家一户地搞,从土地、大棚、工具都要“小而全”,老百姓说“为半升米要打一把铲子――划不来。”群众生动的比喻,启发了姚长松的“灵感”。要是农科站能牵头搞一个育苗工厂,一定会深受农民欢迎,同时也能在服务中取得自身效益。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成。   长期奔波在基层农科一线的老姚深深地知道,工厂化育苗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技术,二是基地。他自费到省蔬菜研究所进修,请专家当他们的技术顾问。引进了“朝研219”、“金棚一号”等10多个优质番茄新品种。   起先,他与曹王村的乡亲们协调,租用他们的20亩土地作基地,每亩每年400元,剩余劳力可以到基地打工,每天的工资不少于15元,过年时还有“红包”,大伙儿都很乐意。50多岁的女村民何挡笑呵呵地告诉我们,她去年在基地拿了7500元的工资。目前常年在公司做工的有30多人。   当公司的第一批采用塑料穴盘育出来的碧绿的番茄苗出棚时,上百名农民前来看新鲜,“想不到这像蒸米糕一样的方盘里也能长番茄苗……”一些农民将信将疑地将苗捧了回去,按照老姚教的方法去栽植,不但没有传统育的苗“蹲苗期”,而且不要打任何药水,到春上都取得了好的收成,亩产番茄9000斤上下,普遍高于传统育苗的10%左右。附近本市的周庄、临城等乡镇和临县东台、江都的农民也慕名青来购苗。公司的质量保证书随苗同行,栽植包活,死亡包赔,技术包指导。公司的基地目前已扩大到120亩。   在采访现场,我们巧遇了临城镇的张老汉,他不太好意思的告诉我们,他前向时育的草莓苗不知怎的全枯死了,今天是来公司买苗补种的,老姚告诉他,草莓苗是得的枯萎病,是由于连续种草莓引起的,下一年要轮番种植,不能“重茬”……   田头办起了“草莓大学”   条条横卧在田野里的“土龙”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莓苗,令人称奇的是“土龙”中间都有一条长长的管道……   老姚说,这是我们公司“招商引资”的项目。原先他们没有育草莓苗这个项目,他们就请浙江人来搞。这管道是用以“滴灌”的,栽培学称之为“设施农业”。   农民们看到,就在他们家门口,3个浙江人搞起了33个草莓大棚。开始当地人不以为然。他们亲眼看到人家起五更睡半夜,一年苦吃下来,每户的收入6万元时,本地农民们再也坐不住了女人怪男人“头脑苯”,男人怪女人“只知道打麻将……”于是有人暗中与浙江人“较劲”,有人当面拜浙江人为师了。   农民陆远明在曹王村首吃“螃蟹”,购买了公司的苗,搞了3个大棚,夫妇把草莓棚当作家中的花园搞,目前长势喜人。陆玉明也不甘落后,搞起了四个大棚。还有搞番茄的、搞黄瓜的,今年以来一个村就增加了500亩蔬菜地……   老姚说,这浙江人办的“草莓大学”不仅教会了本地农民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河有水小沟才有水”   在公司简陋办公室的门口,看到了一捆捆足有一米长的豇豆。老姚说,这是他们为南京星光蔬菜研究所代育的“宁豇系列”豇豆。   为了增加经营的项目、多头多路致富农民,他们不但在基地里引种这种优质豇豆,而且向农户扩散。种前就签下保底价收购合同。今年育种7500公斤,每公斤价格12元,每亩地的收入是种粮食的8倍。

南京医院男科哪好
郑州治疗妇科炎症医院哪家好
上海男性功能障碍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