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于都你有多少血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0-11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当乘车一进入于都境内,你就会发现,于都的土是褐红的,赭红的,殷红的!

为什么?是两千多年前汉高祖的纵马拼杀留下的滚滚红尘,还是周敦颐、岳飞、文天祥、王阳明一代名人的血脉浸染?这个曾有“六县(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寻乌)之母”、“三省(闽、粤、湘)之冲”之称的古代名郡,当年是赣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由此古称“雩都”——云集之都。

上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赣南的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又是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根据地,是红军万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始地,因此这里堪称长征之源,是“地球红飘带”的起点。

这是一个无比骄傲之城,无上光荣之城!

这是我的祖籍,是我的生命之根系!

记得小时填写籍贯时,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填写“于都”,那时我们不知道于都在哪里,于都什么样。后来知道了,于都是父亲出生的地方。父亲1928年在那里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不知道当时父亲为什么要跟定共产党,我只知道,父亲参加革命后负过五次伤,只知道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加红军的6 个乡亲中只有 人活到建国后,只知道父亲的家乡没有亲人——许多亲人都在主力红军转移突围后惨遭杀害……

在那最残酷的斗争岁月中,有成千上万的于都儿女像父亲一样站在了共产党的旗帜下。从于都《红军长征纪念馆》的一份资料上看到这样的记载:红军在反围剿战斗趋于失败时,为准备战略转移曾经多次下达“扩红”计划,其中19 4年5月18日提出要在三个月内“扩红”5万人,结果在当月就完成了2.7万人,至7月7日超额完成至6万人之多。而在10月1 日红军突围出发之前三天,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发布了专门指示,将刚刚“扩红”进来的9700名新兵补充到各部队。红军在于都出发时总人数达到87000人,其中有一半是三四个月内在于都等地征召的新兵。

纪念馆里还有这样一个统计表,记载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突围转移时于都补充兵源的情况:

红一军团,于都补充2600人;

红三军团,于都补充2600人;

红五军团,于都补充1 00人;

红八军团,于都补充9022人;

红九军团,于都补充1 00人;

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于都补充489 人;

军委第二野战纵队,于都补充985 人。

总计于都补充到红军当中 1568人!

从1929年到红军长征,于都参加红军的人数为6.8万人,还有5000多名民工参加支前!而于都当时的人口不足50万人,而参加红军的都是青壮年,是于都鲜红的血液。

站在夜色下的长征渡口边,看着江水静静地流过,我心潮起伏。我在想像着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那又是怎样的一支队伍。

可以断定,那是一个冷清的夜晚,一个悲壮的夜晚,也是一个模糊不清、心绪复杂的夜晚。

“千军万马江边站,四方百姓泪汪汪。”为了防止敌人发现,红军都是趁着夜晚渡河的,因为行动保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百姓依依相送。点点繁星,簇簇火把,也许有的红军战士远远就能看到自己家油灯闪亮,有的红军战士甚至能够听到自己婴儿夜里的哭声,可是他们却不能去告别,也许他们只当作是执行一次普通的任务,是一次重复多次的出发。

可是,这一别就是八十年,许多人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长征路上,于都儿女步步流血,天天牺牲,当年从于都出发的8万6千名红军只有7000人到了陕北,而于都籍的红军战士更是所剩无几。建国后,他们中间没有大将、上将、中将,只有16位幸存者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少将。而我父亲则因为在授衔期间得罪了一位顶头上司,眼看着与订制好的“将军服”失之交臂,可他从无怨言——当年那么多一起出来的战友提前倒下“见了马克思”,他能够活下来已经知足。

而在主力红军突围后留下的部队和红军亲属,遭遇更加悲惨。如电影《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里面描述的那样:卷土重来的国民党反动派们对苏区百姓杀光、烧光,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的情形比比皆是。

于都用鲜血强壮了红军,用身体掩护了革命,用生命支撑了共产党!至今许多人家都无法找到当年参加红军的亲人,没有他们的消息,不知是死是活,他们留下的妻儿也无法认定是烈属,他们的父母双亲无人赡养……

走在于都的大街小巷,常有那支“红歌”处处相伴——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呀,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疼在老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这是一支带血的歌。素朴的歌词,如于都人淳厚的品质,悲伤的旋律,是于都人不善张扬的情怀。可于都的血,染红了党旗军旗,染红了江河田野,褐红,赭红,殷红,如同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和淡忘的姓名!

而今于都仍在流血。

这是一片富有的土地。地下蕴含着钨、铅、锌、钼、金、银、莹石、硅石等28种矿种。

因为于都是老区,因为于都贫穷,中央专门下发了扶持开发的政策,可以简化审批手续,可以减免税收,可以打出许多“擦边球”……当然政策的初衷是想让羸弱贫脊的于都百姓尽快致富,搭上小康的快车。

然而这些政策却被瞪着绿眼的商人们盯住了,被急于功利的官员们用足了,为了尽快富起来的目标,他们不惜牺牲掉青山绿水,牺牲掉蓝天白云,牺牲掉朴实民风,袒露出自己古老的血管,让那些贪婪的商人们尽情吸吮。在招商引资的大旗下,在人们急于脱贫致富渴望中,引得各路矿主纷至沓来。

于都的经济成了流血的经济!

于是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早在起步的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四年翻两番,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 .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8.5%,而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长50.4%,商品房竣工面积竟增长189%!

仅过四年,全县生产总值又比上年增长10.4%。尽管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仅比上年增加1.09%,可建筑业的总产值却比上年增长了27.6%。

这甚至是一种井喷式的增长,一个畸形的增长。难怪我们可以看到县城里高楼林立,未建完的半拉工程到处都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城,何以能够如此迅速膨胀?是被打了鸡血,还是流干了精血?

人均GDP增长不到2%,钱都被谁挣去了?

我无意诋毁经济发展,只是心痛那殷殷血脉,靠着开矿挖山的快增长,我们将来怎么办?我们难道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发展经济?于都素有“三锤三匠”(打铁锤、补锅锤、弹棉槌;木匠、泥匠、篾匠)之乡的美誉,说明于都人并不笨,于都的“唢呐公婆吹”更是驰名遐迩的文化风景,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寻找一些比“卖血”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

徜徉在于都街头,看着那长征渡口跳着广场舞的人们,看着渡口边那一幢幢兴起的连排别墅,看着闹市中灯红酒绿歌厅舞厅,我心如那静静的于都河水,翻滚激荡着,却无语。

家乡人告诉我,村子里已经很少有人种地了,有的盖了房子,有的转租给了他人。青壮劳力出去打工挣钱,老人们在家里照看孩子。农民没有了土地,以后咋办?他们没有想,可能想了也没用。

于都发展了吗?于都繁华了吗?我用复杂的心情端祥着于都,端祥着那一片被无数人用血和生命浇灌出来山山水水,褐红的,赭红的,殷红的—— 你,还有多少血?!

共 28 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于都曾经是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是一个具有浓重的革命色彩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军战士多数成为革命烈士,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作者详细列举了历史资料,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于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英雄的于都儿女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可就是这样一座光荣的城市,却被挖矿山的老板们和开发商们搞得面目全非。破坏了于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作者的心在滴血,每一颗爱国的中国心在滴血,敢问何处才有一片宁静的天空呢?感谢老师赐稿,祝您创作愉快!【:靳军】

1楼文友: 09:19:16 感谢老师赐稿,祝您创作愉快! 乡土情怀,农民本色。

2楼文友: 21:1 :17 江洋老师滴血的散文,能否唤醒以破坏老区环境为代价的地方官员?能否让已苍白的老区留下一滴鲜活的血液而不会干涸? 写作,我的最爱。

红河灯盏花具有的作用

红河灯盏花有什么功效

灯盏花制剂管用吗

小孩晚上睡觉出汗是怎么回事
老人骨质疏松食谱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疗效如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