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杂文感悟庄子之忘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24

忘记,是由“忘”和“记”两个概念相反的字的组合而成,意思有两层,一是将记得的东西遗弃,从心中祛除,这是刻意,主动去做的;二是天生记忆力差劲,脑容量有限。第二种情况也就是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小尴尬而已,没什么好说的。第一种情况就话多了。

忘记了些什么,才可能无忧无虑,席勒的话颇有道理:“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哈哈!有道理,是人,就一定会游戏,不会游戏,不懂游戏快乐的人,不是充分意义上的人。游戏时候的人是快乐的,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为什么?当人游戏的时候,就是一门心思的在游戏,其他什么都忘记了,哪怕是暂时的。所以,席勒要表达的是,人在游戏的时候,是能够忘记除了游戏外的一切,忘记了,就快乐。回忆孩提时代沉醉于游戏时的样子,正是在羡慕那个时候怎么那么能够那么容易忘记。一旦发现有游戏,便立刻忘记了讨厌的功课,忘记了老师,父母可能的责骂,易忘的孩提时代是快乐的。成人了,生活的重担逐渐增加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目标似乎没有尽头,追求的事物太多太多,很难再有当小孩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了。这究竟怎么了?物欲追求,名利、地位,荣辱等等,这一切正在逐步侵蚀我们的心灵,成为了生活的累赘,记不得是哪一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起心去占有物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被物所占有。而这又是难以察觉的,用庄子的话说是“丧己于物”。

庄子可能是中国古人中最看重“忘”,而轻视“记”的人。《庄子》完整,系统的讨论了记与忘的关系,一再提醒人要“忘乎物”。其实庄子并不是要人们去禁欲,而是不要被物所奴役,不“以物为事”。庄子看到了人是那么容易被功利、名誉、物欲和所谓的“道德”所控制,才提出了著名的“坐忘”概念。在《大宗师》中提出,只有“坐忘”才能“同于大道”。

庄子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大宗师》中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这儿,庄子其实是在告诉人们,陷入欲望中(不管是“情欲”还是“物欲”),到了最后的关头,只能给自己和他人增加痛苦,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所以庄子借孔夫子的口总结道:“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怎样才能做到“忘”,庄子说的似乎就更多了。他提出要“黜聪明”、“去知”,将自以为是的“聪明”罢黜,把无用的,极容易成为累赘的知识祛除,也就是要摆脱掉永不休止的“认知”活动,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息,放松。

什么是“坐忘”呢?庄子告诉我们,就是意识的忘记外界的一切事物,甚至连自己的肢体也忘记。

关于坐忘,在《大宗师》里,是庄子借孔子与其弟子颜渊的口来叙述的:“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有趣,这师徒二人在讨论什么是有益的,这“有益”竟然是“忘”。庄子也够“那个”的了,明明知道孔家师徒是最讲究礼乐仁义的,也就偏偏在这上面下手。要崇信仁义礼仪的儒家将仁义礼乐全都忘掉,舍弃,那才是真正的有益。庄子明白什么是儒生们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些被孜孜不倦即追求的目标也最容易成为儒生们的累赘,成为束缚手脚的桎梏。所以,就儒家而言,需要忘记的,当然是这仁义礼乐啦。庄子想表达什么?他是想说,在生活中,能将最主要的羁绊忘记,舍去,那么其他的也就不成问题了。最后,这“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后世魏晋名士们究玄的理论精华浓缩和座右铭,这些玄学家们将庄子的“忘”理论发挥的淋漓精致,“遗其形骸”,要想得道,只有忘形,一切都是“无”,忘得干干净净就是“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孔子的高徒颜渊的“得益”悟道是靠分阶段的忘记来得到的。这让人想到了“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大闹武当的时候,张无忌跟太师爷张三丰学太极拳的场景:一开始能记住一半,然后就是忘记了另一半中的一半,最后竟然将太师的所教全部忘记了。正是忘记了那些固定的套路,张无忌才能随心所欲,拳路变幻无常,将那赵敏手下高手打得落花流水。金庸肯定是读过“大宗师”中这一段的,不然不会描述的如此神似。

南伯子与女偊的讨论也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南伯子问女偊能不能学道,女偊说了一大堆自己得道的办法:“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外者,忘也)。女偊说,我持守三天就能忘记天下;然后我继续持守,七天以后就能遗忘万物;我再持守,九天后就能遗忘生命;然后我就是能够透彻通达;以后我又能看见一个整体而没有古今之分......,最后就透彻通达而独步古今。这一切是因为忘记了一切,而忘记的过程也是分阶段达到的。这让人立刻想到了小乘佛教的四禅。在修禅时,通过初、二、三、四禅,从入定开始,逐渐的忘掉烦恼,感觉到喜乐,然后一步步的连喜乐也忘记,最终进入“不苦不乐”的境界,从而能得“六神通”,继而成罗汉果位。原始佛教在世流传时间与庄子时代似乎差不多,修炼方法如此的相同。印度与中原相隔万里,但东方智慧是如此相似而同步。

“忘”,不仅是得道的必然,就是在普通的生活中,在谋生的各种技能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庄子在《达生》为我们讲述了这方面的故事。

还是颜渊,在《达生》篇中,他请教老师孔子关于学划船和游泳的技能,庄子又借孔子的口说出了“忘”的道理:“善泳者数能,忘水也”,因为视水若无水,所以把深渊看成丘陵,把翻船看成倒车,翻船倒车的各种状况发生在面前,他也不会放在心上,那么他到任何地方,在任何事故面前都能泰然自若,轻松自在。接着孔子又举了用瓦片,带钩,黄金做赌注的人在赌博时的心态。赌博的技巧是一样的,关键是不同的赌注会带来不同的心态,赌注越贵重,头脑就会越昏。顾忌也就越大,那是因为不能忘记“外物”,凡事以外物为重的人,内心也会越笨拙。

《达生》中另一段叙述,将“忘”在各种技能中的功能进行了理论性的提升。工匠在工作的时候,如同小孩在游戏是一样专心致志,没有窒碍,不用心,只用手指顺外物变化而变化,所以随手画个圆就能合乎规矩。接着他说:“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通过鞋子,衣带造成的舒适,是忘记了脚和腰的存在而成,导出了从理智上忘记是非,是心的舒适;忘记了外在的挂碍,一直到忘记了舒适,那就是舒适造成的真正舒适。哈哈,连追求的“舒适”都忘记了,还有什么不能忘记的呢,这个时候的舒适,那真是如同佛门弟子津津乐道的“不可思议”的“舒适”,也就是终极的“舒适”--没有舒适的舒适。

稍微回忆一下,动用一下脑子中没有忘记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就会立刻涌现出来。李白在酒后的诗是那样豪放狂傲,或艳丽(在唐明皇的酒宴上,醉眼朦胧的拍妃子们的马屁......),正是因为酒使他忘记了除了酒和诗以外的一切。射箭打靶的时候,脑子里胡思乱想,忘不掉那些恼人的事儿,能行吗?

《知北游》中,好学的知北来北方游历,在玄水边登上一个叫“隐岎”的小山,遇到了无为谓(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于是知北迫不及待的请教“道”,问了三次,这个无为谓都不回答,庄子说无为谓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如何回答。知北没办法,回到白水,正好看到狂屈,知北立刻问了同样的问题,这狂屈接口就说:“我知道答案,马上告诉你啊”,滑稽的是,这狂屈话音刚落,就忘记自己要说什么了。知北无奈,回到了黄帝哪里,又想黄帝请教,黄帝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黄帝的意思很明确:不要去进行无谓的思索和处事才能安于道。黄帝认为哪个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是相对的,因为无为谓是早就将道忘记了,虽然狂屈最后也忘记怎么说,但似乎还记得一点。这就是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

想哪大乘菩萨文殊师利与维摩诘论“不二法门”,道行不深的众菩萨 不假思索的就将“不二”的含义各自说出,最后“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一言不发,如那无为谓一样,所以“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同上)庄子那个时候佛教在中国还根本没有影子,尤其是大乘。令人感叹的是在印度,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刚刚将佛说小乘之法总结出来,庄子就已经悟得了大乘佛法中“不可思议”,从而“无以言说”的精妙所在。难怪大乘刚传入中土,一大批高僧便以道释释。

记住的东西多,知识也就丰富,应付生活中的变化也可能多些办法,这是自古至今,中外圣贤达人都鼓励提倡的,所以记忆力强的人总是受到羡慕和称赞。但是庄子却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只记不会忘会活得很累很累。因为记住的东西越多,就越需要耗费精力去分析思考,要追求的事物也就越多,于是欲望也就越多,想占有的事物也会越多,累,也就自此产生;另外一方面,太多的知识究竟有多少能派上用场的,就很难说了,放在心头、脑中,沉甸甸的,占用的空间太多,只能成为累赘。所以只会记不会忘,不算一个会生活的人。古人将“忘”、“记”和在一起,成为一个词,真是有道理,聪明绝顶,它告诉人们:不要只顾得记,有时候,可能还是很多时候还需要“忘”,要忘掉“记”--“忘记”。

共 89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原句是“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这是说,鱼游于江湖悠哉游哉忘了水的存在,如人逍遥自适于“道”而又浑然不知“道”的指引。忘了“道”的指引不等于“道”不在指引。通读全篇,作者以忘记二字为主线,探讨了“忘”的至理。只是讨论之间,旁征博引,都是在说忘,却没有能够将这个忘字的含义上升到一个值得讨论的阶段。道家的“忘”之于无为,佛家的“忘”之于空相,一切穷究,都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忘记”中的忘。忘掉的不是记住的那些,第二大段用孩提时的忘记去诠释忘记,安排上是不科学的。汉字中组词,通常是将重点放在后面的字眼上面,忘记,记是根本,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孩提那段安排是不合理的。下面作者引证的那些句子,那些话语,哪一句不是大智大贤之人最后总结出来的?总结这些的人,哪一个不是学究天人?所以在此类的杂文中,千万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字面以为的意思。先有礼义仁孝,先有“聪明”先有“知”而后才能忘。忘不是忘记,我想那个说坐忘的颜渊在坐忘之后也并不是真的就忘记了心中所学所知吧。在最后一段终结中出现“只记不会忘会活得很累很累。因为记住的东西越多,就越需要耗费精力去分析思考,要追求的事物也就越多,于是欲望也就越多,想占有的事物也会越多,累,也就自此产生;另外一方面,太多的知识究竟有多少能派上用场的,就很难说了,放在心头、脑中,沉甸甸的,占用的空间太多,只能成为累赘。”“不要只顾得记,有时候,可能还是很多时候还需要“忘”,要忘掉“记”--“忘记”。”这样的终结是不够的。特别是那句忘掉记,不是去忘掉记得的,而是应该忘掉不该记得的。学生浅见,懂老莫怪。【凝石头】【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 :48: 9 为这个作品献分,祝写作快乐,也祝创作更上一层境界。

2楼文友: 00:56:20 佳作欣赏,问好,祝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优势

红河灯盏花能入药吗

生物谷灯盏花品质

新生儿黄疸重怎么办
小儿肠痉挛腹痛难治吗
小孩上火吃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