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盘点过年那些事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0-12
年过完了。不妨回过头来盘点盘点,看看我们从中都得到了什么,又失掉了什么。
一、回家过年
不知怎么回事,年关逼近,在外打拼的人心里便象猫踹了一样,早早盘算着怎么回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把过年看作是一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辛苦了一年,分别了一年,到过年时总得聚在一起,好好叙叙旧,谈谈心,修补一下感情的空隙,加深一下亲情的愈合。有钱的回家,没钱的也要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
路途遥远的坐飞机坐火车坐长途客车,路近的开私家车骑摩托车搭公交车,要是从空中俯视下来,接近年边的所有道路几乎每时每刻车流不断,一如人体血脉,热血汩汩流淌从不停息。
回家的路是充满艰辛的。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转车转机的,连走带跑的,饱一餐饿一顿的,夜以继日旅途劳顿的,所有的机场车站人声鼎沸,所有的机舱车厢人满为患,所有颠沛流离的游子面容疲倦。象鸟儿纷纷在天黑前要飞回自己的鸟巢,所有的路途奔波的人都在奔向各自心灵的归宿。
回家过年,似乎比什么都要神圣。政府放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交警为长途奔波的农民工送茶递水,的士组成爱心车队,私家车主为搭不到车的人提供“顺风车”,所有的交通运输工具都紧张忙碌起来,可以说,中国大地涌动的是回家过年的掀天春潮。
其实,回家了,一切都很平常,也很平淡。儿女回到爸妈身边,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兄弟姐妹别后重逢,祖孙几代欢聚一堂,大家说的是家常话,喝的是团圆酒。一切如常。只不过平时各奔东西,各忙各的,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可能象这样在一起过着平常的日子。
回家过年,好比汽车在路上加油,人们回到家里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回到原生态环境中重新汲取生命的能量,回到精神的家园重新弥补缺失的灵魂,为来年新的征程作一次全新的检修和整装。
好多人回家过年仅只短暂的几天,过完年反觉疲惫不堪。为什么?这就如一个平素不吃荤的人,偶然吃一次油荤的大餐,必然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年,除了体能上的过度消耗,还有精神上的过度消耗,狂欢极乐之后,必然有一个疲劳松弛的过程。过年,是一次经济的消耗,也是一次体力的消耗,还是一次精神的消耗。
但一年仅有一次。这一次跟上一次不一样,跟下一次也不会一样。每一次家人团聚,都是一次亲情的更新。如果没有这种一年一度的及时更新,亲情就会逐渐锈蚀乃至腐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更新和维护,从而获得亲情的不断升级。因而,回家过年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买年货
一进入腊月,商家就开始造势,卖年货成了整个腊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货,顾名思义,总是跟“年”有关的“货”。大街上,张灯结彩,横幅如潮。商店里,贺岁音乐喜气洋洋,年货大街比比皆是。人头攒动,游人如织。大型商场大型超市,哪怕那些不起眼的商店,购物的看货的消费热热浪滚滚,到处都弥漫着浓郁的过年气息。吃的,穿的,用的,年货不一而足,包罗万象。小到瓜子花生,大到电视电脑,贱的几十几百,贵的成千上万,似乎只要是过年时用的,全都是年货。更有一站式年货大街,将各地风味小吃引进来,虽然卖的不是年货,但也能增添人气,凑凑热闹,烘托年货销售的气氛。还有那些打折促销的军用皮鞋榨汁机日用品,也都趁着过年的机会赶来兜售,权当做年货贱卖。由此看来,如今所谓年货,可以理解为所有赶在过年前销售的货物,统称为年货。
实际上,好多年货仅仅是卖的热闹,买的好玩,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比如这个糖那个糕的,这个特产那个名点的,这个营养品那个滋补品的,买回来或丰富家庭的茶点以供来人招待,或当做礼品送人以表新年心意。结果往往是来人并不怎么吃,自己吃不了;送人不讨好,给人带烦恼。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绿色环保健康饮食的理念已经广为普及,减肥、瘦身、营养、健身的饮食习惯普遍建立,乱吃贪吃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家里置办的各类杂食年货多了,既造成浪费,也带来负担。
看来,买年货要好好斟酌一番,需要的就买,不需要的不买;要多少买多少,买多少用多少。从实用角度出发,不攀比,不浪费;从健康角度出发,不乱吃,不贪吃。
卖年货的喜欢热烈,买年货的需要冷静。
三、贴春联
过去,好多人家春联都是自己编自己写的,那是一种文化。自己编,编自己想编的;自己写,写自己善写的。在老家,据说正月初一上街读春联比春联是一种习俗。对春联,不仅是写给别人看的,更是写给自己和家人看的。作春联,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释放。将喜怒哀乐置于其中,将信心希望悉数展示,通过编制春联,起到贺岁、励志和展望的作用。
而今,绝大多数家庭的春联都是在书店或小摊买的,或是企业赠送的。春联贴了,可能还没有看过。即使看过,也只是浮光掠影,不识其味。好多春联是通用联,你家能用,我家也能用。还有的春联是专用联,由于有的人家没人懂得,结果该贴的没贴,不该贴的帖了。比如“经济振兴收效果,商肆点缀促繁华”,“彩云不锁乡关梦,东海难分骨肉情”,贴在普通人家就不适合。
为什么如今很少有人自己能作春联呢?这与当今的教育有关。旧时的学校教育,教孩子必须学会作对子即作对联。于是,一般人都能或好或差地自己作对子,既表达胸臆,又展示才华。现在的学校教育,早就不时兴这一套。不说一般人不会作春联,就是书店卖的、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有些也不符合春联写作要求。比如“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这幅春联,就明显存在音律和词义搭配不当的问题。学生读了十多年书,没背几篇古诗文,根本没学过作对子,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但就文化传承而言,教会学生作对子,应当列入学校教育必修内容。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会作对子,那么,春节走在街上,欣赏家家户户的春联,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岂不犹如走在一条艺术画廊一样,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作春联,要有诗歌和对联功底。拿起笔来书写春联,就不能算是难事。然而,这样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也同样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即现在学校教育没有书法课。都知道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国粹”。可是,中国学校教育从来就没有给“国粹”以相应的礼遇。仅靠少数的书法家来装潢门面,是不够的,也是危险的。要想拯救“国粹”,就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人人都会写毛笔字,会书法,春节时的春联就将是龙飞凤舞,各尽其妙,给传统节日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了春联,有的人不知道怎么贴。何为正?何为反?春联都是竖写的,那就要按照竖写的格式要求来,当然从右往左贴才对。但是,确有不少人家的春联是从左往右贴的,那是按照横排版的方向贴的,当然就不对了。这该怪谁?不能怪错贴春联的人,只能怪学校教育。缺少旧文体常识的教育,人们怎么可能搞得清春联该如何贴呢?别小看贴春联,再好的春联贴反了,也是会令人喷饭的。如是观之,贴春联还是一项综合艺术呢!
四、请祖
年夜饭开席前,家里照例是要请祖的。
先在大街上靠自家的墙角,用树棍子在地面画上一个圆圈,留下一个豁口,然后在圈内烧草纸、纸钱、金元宝、彩纸等祭品,边烧嘴里边念叨:“老祖宗都来取钱哦!”祭品是弟兄姊妹几个各家买各家的,不能代买,否则祖宗在天之灵知道了,不会保佑的。在圈内烧,是不让孤魂野鬼抢钱。豁口是专为祖宗阴魂留的,便于他们进来取钱。烧过祭品,燃放一挂爆竹才算结束。
接着,在家里祭祖。父亲的遗像高高地挂在堂屋八仙桌的正上方。他老人家66岁就丢下一家人不管,只顾自己羽化登仙了。祭祖时,他老人家就权当是列祖列宗的代表。每年除夕年饭前,在八仙桌上,盛放着一碗鸡(鸡头、鸡翅、鸡脚拼成一个整鸡)、一碗鱼、一碗肉和 小杯白酒,点燃香火;在桌下放置一块蒲草垫子,然后一小家一小家的从老的到小的逐个磕头跪拜,老母亲站在旁边口中念念有词,说的都是祈祷许愿的话。这时候,前后门都要打开,不然祖宗的灵魂进不来。礼毕,年夜饭才能开席。
据说,必须先让祖宗吃好喝好,才能开席,否则不恭不敬,祖宗不高兴,就要怪罪的。我有时在想,这到底有什么作用?人死了,不会有什么魂灵的。活着的人举行这些仪式,表面上是祭祀他们,实则他们是毫无知觉的。大概没有谁能真地认为祖宗可以显魂可以收受的。那么,为什么活着的人还要这样做呢?
其实,这种祭祀,是活人做给活人看的。准确地说,是年长的做给年幼的看,长辈做给晚辈的看。其真实意义在于,让晚辈们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要厚养薄葬,长辈在世要多多孝敬和赡养,长辈去世要心存感恩终生铭记。如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传给一代,这种孝文化才得以世代相传,这种传统习俗才得以绵延不断。
请祖,仅仅不过是个仪式而已。但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孝文化,承载的是祖祖辈辈对于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承载的是无数家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灭的精神香火。
如是看来,请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必要的。要让祖宗的英魂永驻心间,要让祖宗的神灵世代相伴,要让祖宗的恩德庇佑千年。请祖,其实就是给我们空虚的躯体浇筑精神的砂浆。
说来也怪。母亲说,前些天夜里几次梦见仙逝的父亲;大弟说,他也梦见父亲回家了。也许是父亲的魂灵要赶回家过年了。请祖后,就不再梦见。
请祖能使心中安然坦然,能使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每次请祖,无疑地就是一次心灵的礼拜!
五、年夜饭
年夜饭是过年最主要的一场戏。
北方人喜欢年夜饭吃包饺子,大概取阖家团圆和招财进宝之意吧。我至今没有在北方过年的经历,因而更多的体会还是留给北方兄弟说好了。
我是南方人,家住江北,从小到大的年夜饭都是按老家的习俗吃的。还在家读书时,母亲从大年三十的早上就开始忙活着。弟妹们在大街上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疯玩,父亲在邻居那儿喝茶抽烟闲聊。傍晚5点以后,街上陆续响起了年饭前的鞭炮。父亲说,年夜饭就是要吃得晚才好,吃早了就不叫年夜饭。所以,我家的年饭总是要等到天黑透了才吃。
请过祖,放过爆竹,年饭开始了。满桌的菜肴,鸡鱼圆肉样样有,炒的、煮的、炖的、煎的一样不缺。鸡,寓意“机会多多”;鱼,寓意“年年有余”;圆子,寓意“团团圆圆”。其中的鱼只准看,不准吃。有一道特色菜就是“细菜”,套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小炒,是以地方特色蔬菜—泗水桥水芹为主,配以粉丝、豆干、胡萝卜丝、黑木耳、瘦肉丝等,经快炒做出的,色香味俱全,是大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家乡人过年时家家都炒这道菜,且用大钵子装,要吃上一个正月,大概寓意为“细水长流”。父亲喜欢喝酒,浅斟细酌,悠然自得。母亲也凑兴陪着喝一点。父亲边喝酒边说着一些“教子曰”的话,弟妹可不听,他们只顾挑好吃的边吃边争抢着。年夜饭散席前,父亲照例给我们每个人发压岁钱,数目不多,但取意思而已。
结婚后,年夜饭就不再是仅仅陪父母吃了。好在我们夫妻同处一城,相距不远,跑吃很方便。父亲和岳父先后去世,年夜饭就由弟妹轮流做东,有时在家,有时到饭店。年夜饭的味道在不知不觉间有了些变化,想找回往昔的那种感受已是很难了。
年夜饭,不在于菜肴是否丰盛,酒水是否高档,环境多么优雅,而在于一家人老老少少团聚的那种氛围,在于亲情交流的那种欢畅。年夜饭是一年中家人欢聚的最快乐时光,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最具凝聚力的狂欢时刻。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连起每一个家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串连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年夜饭,永远都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一部经典大戏。
六、除夕鞭炮
在家乡,除夕零时的关门鞭,如果用火龙来形容老街,用火海来形容古城,一点都不过分。
夜间11点半以后,就有人家抢先燃放关门鞭。大概受其传染,接二连三地鞭炮就响成一片。12点要到了,家家户户都争相放鞭炮,这时候,火光映红了古老的大街,从上街往下街看,犹如一条赤红的火龙在蜿蜒游动,好不壮观。你要是在城边的山顶往下看,整座古城红光四起,礼炮烟花此起彼伏,争相绽放,鞭炮声震天动地,仿佛钱塘江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令人头晕目眩。
为什么放关门鞭?不很清楚。大概是寓意“辞旧迎新”吧。长辈们对此很有讲究的。爆竹若是一口气热烈地炸完,他们高兴;若是断断续续,他们有些扫兴;若是半途而废,他们就面有愠色。对他们来说,关门鞭似乎预示着什么。有一年,母亲将一挂关门鞭放在火桶里烘干,被小弟拿到大桌上玩,结果不小心点着了,一阵噼里啪啦地乱响,把个整间屋子炸得硝烟滚滚,红衣四溅。虽然犯错误了,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表扬说:“炸得好!炸得好!炸发,炸发!”第二年一家人平平安安,没人生过病,母亲总是归因到这件事上。
共 717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细细品读了作者“盘点”的“过年那些事”,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个关于“年”的盛宴!文章从极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一一“盘点”着,不只是停留在“那些事”的表层,而是挖掘出“每件事”的发族情结与文化渊源。“回家过年”的骨肉亲情的更新;年货买卖的“热烈”与“冷静”;春联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现今教育上的缺失;“请祖”这一看似迷信活动,实则为“心灵的礼拜”,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孝文化”;“年夜饭”做为整个“过年”中最重要的一场戏,却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演绎成不同的精典;“除夕鞭炮”在火龙与轰鸣声中,“帮助人们树立起乐观、自信、坚强的生活信念”;“拜年”中的各种风俗与禁忌,又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灵与灵的沟通”;最后,过完“人日”,选择“大吉大利”的日子“出门”。品完这“年”的饕餮盛宴,齿留余香,心怀感念。推荐共赏。【:三微花】【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217 5】
1楼文友:201 - 22:16: 2 青莲哥这个 年 ,其妙无穷啊!增长了很多知识和见识。在人们叹息着 年味越来越淡 时,真的都应该好好品品哥哥所提到的 那些事 ,不是其浮华或是艰辛的本身,而是那背后承载的更加深厚的东西。
回复1楼文友:201 - 2 :04:04 谢谢社长!您的热情评点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会加倍努力的!问好了!
2楼文友:201 - 2 :02:47 多谢花社亲自编发并给予好评鼓励! 一个返老还童的文学朝圣者
楼文友:201 - 12:28:02 年的习俗在社长层次清晰的叙述中,让人回味。正如花社长所说 那些事,不是其浮华或是艰辛的本身,而是那背后承载的更加深厚的东西。 拜读学习。问好青莲社长。
回复 楼文友:201 - 12: :47 谢谢总编热情鞭策!中午好!
4楼文友:201 - 10:26: 9 细腻的文笔,翔实而有内涵,乡情浓浓,人文底蕴深厚,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好文,读后感慨万端,受益匪浅。 高山松,本名黄友松,中国诗歌学会,湖北省作协会员,大别山诗刊杂志副主编。TEL:1
回复4楼文友:201 - 11:57:51 谢谢高山松文友,您的热情评点给我鼓舞了信心和勇气!问好!
小孩感冒流感用药
怎么判断宝宝是否流感
怎样才能治宝宝感冒流感
弥勒灯盏花基地儿童治疗干咳最好的方法
哪种减肥药好
上一篇:流年黄复彩先生印象散文
上一篇:星月爱在深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