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传读后感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4
很早就听说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八十年代,有位新生独自一人来北大报到,临时有事要去别处,但是身上行李太多,行动不便。此时,他见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赶紧上前求助,请求老人帮自己看行李,之后便匆匆离开。
直到两个多小时以后,新生才想起来此事,立马回去后,没想到老人还等在原地。直到在开学大会上,新生才知道,那个在烈日下给他看了两个小时行李的老人,就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故事里贵为北大校长的老人这么平易近人,让我钦佩不已。这几日有幸读了蔡德贵的《季羡林传》一书,对这位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通晓梵语、巴利语等语言的专家,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形象。
1911年,辛亥过去了两个月零八天,季羡林出生在山东聊城,6岁后随叔父在济南长大,一直待到了19岁高中毕业,并在1930年入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夏天毕业,成绩四年全优,但是横亘在23岁的天之骄子面前的是两个难题:一是在济南黄河河务局工作的叔父失业,一家人生活无着落。二是当时大学生就业并不容易,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受到歧视,找工作更困难。
正在他无路可走、踌躇满志的时候,季羡林高中母校校长托人邀请他回济南高中担任了一年的国文老师。 正好母校清华大学又传来,清华大学与德国的大学建立交换留学生制度。季羡林抓住了机会,立刻向母校报名。1935年8月,季羡林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德国留学,根据协议,季羡林的留学为期两年,可是因为二战爆发,外国人不得离开德国,季羡林这一去,就是十年的光阴。
二战结束后几番周折,终于在1946年的深秋,季羡林回到了久违12年的北平,进入北平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在这个职务上,一干就是三四十年。1978年,任命季羡林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上午九点,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
拜读了波澜起伏的一生,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四点启示:
季羡林在上小学时,偷看武侠小说入了迷。武侠小说给他描绘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一个人会凭空上屋飞檐走壁,会吐出一道白光,敌人的头就在这白光里掉落下来。这样的神奇天地,自然是蝴蝶翅膀和小石子的花纹里找不到的。新的世界挑起了季羡林的求知欲。
最初季羡林读这些武侠小说,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但求知欲刺激他继续看下去,通过书中的插图,去明了书中的含意。插图中的小人有着同普通人不一样的眼、眉、胡子,手里都拿着刀啊,枪啊什么的,这些小人占据了他整个心房,也促使他赶紧学会书上的字。
小学到初中毕业时,他没有远大的志向,所想做的,也只是在当时谋生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平庸地度过一生。但是到了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在严师们的刺激之下,季羡林开始有意识地努力学习了。而且,他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名著、文艺理论书籍以及散文名篇。
上大学后,季羡林觉得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收效甚微,令他感到满意的,反而是他旁听和选修的两门课。旁听的一门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的另门课程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是他终身难忘,终生受益,也为他日后留学德国的专业选择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季羡林苦于没有机会学习梵文,走出国门,却有机会进入梵文研究界的一大殿堂,跟随梵文研究界最为杰出的学者们一起学习梵文。这背后仿佛有一段奇妙的姻缘,季羡林曾经想学梵文没有机会,如今摆在季羡林面前的,却是最好的机会,于是开始了梵文学习。
二、自律的终身学习且毫不松懈,才能有巨大的收获。
虽然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外文系,但他与德语的接触大多停留在书面文字上,少有机会能够进行德语口语的训练。留德后,季羡林始终坚持练习德语口语。他特别敬仰鲁迅先生,牢记曾经留学的鲁迅的主张:“最瞧不起这样一类留学生,在国外,他们用老庄思想骗取博士学位,回到国内又用西方人的思想理论误人子弟。”
他坚决不做鲁迅瞧不起的那种人,努力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 很快两年交换留学生的期限到了,政府的奖学金停发了,朝思暮想的祖国回不去,人在德国,季羡林简直走到了绝路。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他的窘境让德国朋友们深表同情,在他们的介绍下,季羡林被聘用到汉学研究所当讲师。
讲师的工作让季羡林的生活有了着落,对于梵文的研究也得以继续,于是,在哥廷根大学的校园里,季羡林两头跑,一边在汉学研究所当讲师,一边在梵文研究室当博士生。后来,即使盟军时不时前来哥廷根轰炸,季羡林的博士后学习生涯未曾中断,他穿梭在研究室和防空洞之间,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
回国在北大任教时,生活条件仍然清苦,但是读书生活却给了季羡林不少快乐,当时北大图书馆馆藏冠绝全国,季羡林只要有空,就扎进图书馆,虽然当时有关梵文的图书少之又少,但是北大图书馆有什么书,季羡林就看什么书。
于是,在北大图书馆,季羡林不仅研究梵文,而且研究了印度史、中印关系史、印度佛教史等等学问。广泛终身的学习,让季老成为了一个杂家,只要是季羡林所涉及的领域,季羡林都能做到学有所成,都能写出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三、为人谦虚低调,广交良师益友才是进步的阶梯。
季羡林为人一直谦虚低调。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却记得住学校司机的名字,每次下车都要跟司机道谢,下车后在原地目送车辆远行,他才会回到家。开会的时候也从不打断别人发言,总是耐心地听别人讲完,才慢条斯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跟人讲话的时候,他保持着一米的社交距离,这其实是有修养的表现,这样既有礼貌,又讲卫生。每年春节,季羡林会主动给邻居们拜年,如果邻居先给他拜年,季羡定会找时间回拜。
季羡林广交良师益友。由于在清华大学的全优成绩,加上老师同学的鼓励支持,才让他以交换生身份留学德国。在留学期间,季羡林更与不少德国人成为了终生好友。在这些人中,感情最深的,莫过于房东欧普尔太太一家人,从不把季羡林当外人看,亲如母子。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租客,而是整个家庭的一份子,因为他一看到女房东,就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季羡林主动上山砍柴,抱回家给女房东,用来代替燃料使用。即使回国后,也与房东一家保持联系。
回国任教后,交往除了恩师陈寅恪之外,季羡林当时接触最多的两个同事,一位是冯友兰,另一位是郑振铎,季羡林与他们是一辈子的好友,季羡林将自己写的文章给胡适指正,胡适连夜看完给出评价,既不摆架子,也不盛气凌人。季羡林在北大期间,有不少同事都是当时知名的学界人士,季羡林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见贤思齐,从而在为人、治学两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四、治学严谨,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有人请教季羡林,写散文要注意什么,他回答说写散文要注意艺术上的提高,比如开头结尾,作者要有古文的积累,还应做点传统的语言训练。所以他的散文朴实醇厚,有穿透一切的洞察力,全是些人生经验之谈。
记得读的《留德十年》中的“听诗”一篇是这样写的:最初的声音很低,微微有点颤动,然而却柔婉得像秋风的流云,像春水的细波,像一切说都说不出的东西。转了几转,以后渐渐地高起来了。每一行不平常的诗句都仿佛加入了许多新的东西,加入了无量而又不平常的神秘的力量。~~四周的一切都仿佛化成了灰,化成了烟;连自己也仿佛化成了灰,化成了烟,随了那一股神秘的力量飞得不知什么地方了。
当时读到此处,我被文字深深地打动和浸染着,多么美妙而神奇的读诗人啊,将听诗人带入飘渺美好的世界,听诗人又将真切的情感传递给我们,用文字带领我们也进入了听诗的仙境。的文字之美情真意切,穿越时空的限制,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与愉快,似泉水叮咚、似仙乐、似歌声嘹嘹。
我每读一篇他的散文,都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他的身影,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情感、价值标准、道德信条或者是审美理想,这也正是他的文字魔力所在。
读完此书后,更加对先生高山仰止。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都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没有这点东西,链子就无法组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决非可有可无。 所以不论身处何位,仍坚持写文章、翻译书籍的习惯,因为那是他实现人生价值最重要的一条路。
一气呵成地读完此书,的魅力形象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久久回放。我想循着一生坦荡君子、一代鸿儒的足迹,我们也可以一步一趋,学习他的人格魅力与精髓思想,在人生路口的选择时,如何面对的勇气与做法,行走在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这也正是读人物传记书后的巨大收获与力量吧。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