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随笔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0-07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这是我做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时脑海中一遍遍闪过的句子。

2014年12月26日,《记住乡愁》开播通气会在梅地亚中心举行,到了现场,我才知道,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播了。

这真是一出再好不过的元旦献礼。

中宣部领导和中央电视台台长到会讲话,听得出,他们都很激动。

看着一出出唯美又感人的样片,我再也止不住热泪,心里充满了对决策者、支持者和拍摄者的无限敬意。

大地和岁月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华夏儿女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将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无疑是民族之福,社稷之福。

文化虚无主义者,如果认真看完这些节目,一定会走出虚无;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人,如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民族自信;道德悲观主义者,如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乐观;迷茫无助的人,如果认真看完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方向。

这些节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题,又是一份份绝好的答卷。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道大题,在这一百个考场里,一次次展开,一次次收起,仁心写,义举答,子子孙孙答不够,一答就是百千年。这种耐心,这种淡定,这种安详,如果没有巨大的幸福感做支持,如何可能?

从中,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们都有着共同的遵守,那就是,他们没有忘记国家社稷,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记恩情,没有丢掉根本。

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

但凡兴旺的家族,都在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

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成长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从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励志。从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制度。从中,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师道尊严。从中,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商道贾德。

当你发现晋商成功的秘密并不在经营里,徽商成功的诀窍并不在谋略里,你的心里该是一种如何的震撼。当你发现幸福原来就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里,一草一木里,你的心里该是一种如何的震撼。

看着这些台本,我突然觉得,人类一旦没有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了,现代人生活在城里,没有的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在换,漂泊感就来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人的目光一直是断的,思想就是断的,能量就是断的,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心系故乡,能量是全的,长的,满的。

中华民族近当代之所以遭受巨大苦难,有多种原因,但废止祭礼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承认潜意识的永恒性,我们就要承认祖先的在在,承认祖先的存在,我们就要承认祭祀的重要。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潜意识是永恒的,否则催眠治疗就无从说起。既然潜意识永恒,那么祖先的潜意识就永恒,祭祀就成为我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生命能量的通道。

甘肃哈南村的故事读得人泪眼婆娑,这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忠于国家,忠于单位,忠于自然,忠于内心。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据《哈南朱氏族谱》记载,明初时,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家族中不断涌现出忠君爱国的将领,从那时起,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在历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场面,就会在这个小村庄里出现。汶川地震后,哈南村成为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就是因为忠字效应。

在安徽屏山村,我看到,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还是屏山村,我看到,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成功地塑造了“抗战夫人”王丽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当年一月挣 0块大洋,会把25块寄到家里。

在浙江杨家堂村的故事中,我看到,一个医生,早晨起来,先要巡视一圈,看到家家烟囱里都在冒烟,他就放心了,否则一定要上门问讯,这是何等美丽的人间热肠。一个医生,遇到穷人,不但不收钱,还要倒贴钱,这是何等美丽的人间风景。

还是杨家堂村,我看到:“这一天,宋宏堂挑着柴准备去县城卖,走到半路坐在凉亭休息,意外拣到一个包裹,摸摸里面似乎有一些银两,于是宋宏堂就坐在凉亭里等,来往的人问起来,他只是说坐在这里休息。直到一个衢州商人满面愁容地走来,一副欲哭无泪的样子,宋宏堂断定这就是丢了包裹的人,经细问果然不出所料。衢州商人打开包裹,里面有2000两银票和部分银两,看到自己多年的积蓄完好如初,不禁流下了眼泪。”就是这样的一个缘起,让他成为失主的学徒,开始了他的生意旅程,最终成为巨商。多么浪漫的商道。

在山西静升村,我看到,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和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早亡,他能够把属于对方的钱分文不少的还给人家后代,这是多厚的德行。王家不发,没有道理。第二十世祖王廷仪,当年的当铺小伙计,不忍把还有一天就到期的翡翠手镯卖给洋人,托辞钥匙找不到了,这是多么美的一出人间智慧大戏,小人物演的大爱之戏。这一刻,小伙计心里除了商业诚信,还有爱国之心,不能让祖国的东西流失到洋人手里;更有怜悯之心,一般来讲,手镯是一个女人最爱之物,多是夫君所赐,是爱情的见证,万不得已,是没有的人拿出来当的。如果第二天,主人来,镯已不在,该是多少伤心啊。现在,小伙计以计成全了这一美事,这心多厚啊。天不助这样的人家发家,没有道理。做月饼的吴丽霞家,其父为什么那么在乎月饼切开后的匀称,也不单单是月饼的品相,而是考察做月饼的人心是否匀称,心匀称,手下的活无不匀称,心不匀称,手下的活难以匀称。为此,其父宁可把过了保质期的月饼卖给猪厂,也绝不减价给人。此心多厚啊。天不助此人,没有道理。

非常庆幸,能够为这一巨大工程做文字统筹,我甚至觉得,即使为此累倒在现场,都值得。

在这间名叫如家的宾馆里,在看一出出台本的时候,我就像是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祖先的衣襟掸土。

我是那么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么紧张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够,两遍不够。

好多出节目看完,我的键盘上都会落下一个不肖子孙的滴滴热泪。就连晚上做梦,都在乡愁之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传统,这么优秀的祖先,这么智慧的文化,这么可爱的同胞。

作为一个作家,我是多么幸运,能够以这种方式,亲近我们伟大的传统,为祖先尽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这些节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读到的都精彩,它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没有这四十个摄制组长达九个月的艰辛打捞,任凭他们被淹没,流失,这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有了这一百集,我们就可以回答,人类将来要走向何方。

有了这一百集,我们就可以回答,我们的子孙将来要向哪里去。

有了这一百集,我们就有了底气。孔子不但是中国人,而且还活在大地上,正在以乡愁的方式。端午不但是中国的,而且还美丽在大地上,正在以乡愁的方式。从中,我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现代版,看到了精忠报国的现代版,他们有名有姓,有脸有面。

有了这一百集,我们就能够回答人们的叩问:三鹿奶,红心蛋,地沟油,瘦肉精,我们还能吃什么;天价药,过度疗,小悦悦,楼脆脆,我们还能乐什么;周老虎,躲猫猫,假慈善,卢美美,我们还能信什么;范跑跑,韩抄抄,假作真,钱规则,我们还能做什么。

此刻,我会非常自信地告诉问者,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这一切,都将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

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记住乡愁》札记

201 年冬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流行无限》的制片人王海涛先生看了宋鲁生先生推荐的拙著《农历》《寻找安详》,志气相投,邀我做他们正在拍摄的八集纪录片《中国年俗》文字统筹,节目在当年春节播出后,反响热烈,收视率超过电视剧。现在看来,这次合作,也许就是为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热身,是我们共同踏上“天命”之旅的开始。那次合作让人终生难忘,以执行总导演周密为首的编导们那种不要命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也让我对这个团队心生好感,断定他们将来一定会做出大事,积得大功德。果然,2014年春天,我又接到王海涛先生的,说是中宣部要启动一个大工程,拍摄一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内容是挑选一百个古村落,挖掘其中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诸君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激动,当然满口答应。放下,我的泪水差点夺眶而出。我知道,这一决策的出台,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强烈地预感到,华夏先祖们望眼欲穿盼望着的传统文化的春天就要来了。这是华夏子孙的福气,也是国家的福气。我在写给《人民》和《光明》的文章中,都谈到了这一点。

当年,在统筹《中国年俗》文字时,我就给编导们建言,文化必须解决人们的心灵饥渴问题,灵魂归属问题,道德落地问题,不能成为风俗,也不能迎合世俗,更不能成为娱乐,如果一种文化不能让人们认定做一个好人一定有好结果,这种文化是无法真正解决人们的精神迷茫的,是无法真正把人们带出精神困境的,也是无法真正让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群经之首《周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心有余殃。”如果我们绕过去这一点谈文化,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水中捞月。我们一定要保持文化血脉的纯洁,维护文化逻辑的合法。为此,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正是在这种讨论中,我们互相了解,互相感动,最后成为方圆默契的朋友。

让我倍感欣慰的是,百集《记住乡愁》,几乎都在论证这一生命逻辑,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家族故事,我们看到,先人们是如何趋吉避凶的,如何吉祥如意的,如何兴旺门庭光耀门楣的,如何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并保持绵延不绝的幸福的。让我尤其感动的是,这种大尺度文化破冰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的,这在中华文化史上,都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八集《中国年俗》,编导们都在拼命干。百集大型纪录片,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从春天策划,到夏天采点,再到拍摄,整整一年时间。项目确定之后,央视即会同几家组织实施单位,召开策划会,会上,大家讨论得也非常热烈。轮到我发言时,我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编导们一定要在下去拍摄前狂补传统文化课,那怕梳理一下脉络,否则,我们可能无从下手,或者会买椟还珠,或者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让我感动的是,和王海涛先生一样,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先生、总监助理王峰和其他领导,都非常赞同我的意见。在正式下去拍摄前,频道还开展了系列传统文化辅导讲座,请于丹等几位学者到台里上课,我也忝列其中,讲了《民间传统的现实意义》。

在样片采点工作中,我亲眼见证了《流行无限》的编导们,是如何顶着近四十度的高温勘察机位,寻找线索,等从山上下来,衣服就像被大雨浇过,脱下来一拧,脚下一摊水,继续穿上工作;我也见证了,遴选采访对象是如何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谓大海捞针;我也见证了,一个面向全世界播出的台本出台,是如何不容易,从撰写,到核实,到训诂,到一级级审定修改,文字既要有文采,还要适合配音;我也见证了,拍摄一集节目需要挪动多少个机位,组织多少个镜头,每个镜头语言,其实都是编导的汗水和心血;而后期制作,就更是一个需要体力脑力保证的细活儿,不能长,不能短,不能过,不能不及,还一个错别字都不能错,错一个字要扣五百元。

采点之后不久,我就进入实质性工作之中,阶段性地和分集编导商量主题,确定思路,直到十二月十日住进央视大楼下的一家宾馆里,二十余天,集中统筹前三十集文字。期间,可能是用力过度,我经历了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一次重感冒,但一想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想到编导们等着台本配音制作,我就强迫自己起来继续工作,直看到眼冒金星为止。

2014年12月26日,《记住乡愁》开播通气会在梅地亚中心举行。到了现场,我才知道,《记住乡愁》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播了。这真是一出再好不过的元旦献礼。中宣部领导和中央电视台台长到会讲话,听得出,他们都很激动。看着一出出唯美又感人的样片,我再也止不住热泪,心里充满了对决策者、支持者和拍摄者的无限敬意。大地和岁月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华夏儿女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将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无疑是民族之福,社稷之福。文化虚无主义者,如果认真看完这些节目,一定会走出虚无;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人,如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民族自信;道德悲观主义者,如果认真看了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乐观;迷茫无助的人,如果认真看完这些节目,一定会重新找回方向。从我已经统筹过的节目中,我吃惊地发现,一个民族如果不认祖归宗,将是何等危险。幸亏,我们正在补这一课。这是祖先福德深厚,也是国家领导人英明。中华民族近当代之所以遭受巨大苦难,有多种原因,但冷漠祖先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承认潜意识的永恒性,我们就要承认祖先的在在,承认祖先的存在,我们就要承认祭礼的重要。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潜意识是永恒的,否则催眠治疗就无从说起。既然潜意识永恒,那么祖先的潜意识就永恒,祭礼就成为我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生命能量的通道。从《记住乡愁》中,我们看到,那些但凡兴旺的家族,是如何恭敬地举行祭礼,续修族谱,保护祠堂,传承族规家训。

非常庆幸,能够为这一巨大工程做文字统筹,我甚至觉得,即使为此累倒在现场,都值得。

播出后,我非常急切地编发微博,非常急切地想让大家看到,觉得错过每一集都是生命的重大损失。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实乃教子、持家、传家、兴旺门庭的大智慧,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是央视《走遍中国》、《远方的家》《流行无限》干将们组成的四十个摄制组在全国打捞上来的生命能量管理之珍宝,历时九月拍摄之精华,难得!难得!博友们莫错过啊,每一集都是营养,都是福田啊,央视四套每晚八点播出。”

如此。等等。

各地收看的热情超出我的预期,比如河北大学老干部处的处长张川先生,每集都看三遍,而且刻录了一千套碟分发给老师们,说这是养心养身的十全大补汤,并联络一些和河北大学文化共建的村子,商讨打造“记住乡愁”的现代版,探索把古代中国乡村治理的智慧移植到现代乡村,把古代中国集体养老的经验移植到现代空巢村的应对上,把古代教子持家的成功之处移植到乡村课堂上,得到了一些村委的积极响应。天津也在一千二百人的公益论坛上集体通知大家观看,并且讨论。2015年1月11日,宁夏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占豹会同《黄河文学》部、宁夏诗歌学会还组织了集体观看,并进行了讨论……

凡此种种,吾心足矣。

共 595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家有幸参与央视一部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字里行间,看得出,作家对接到任务时的那份沉重与欣喜、操作中的辛劳与纠结、开播后的激动与欣慰这种缠绕于心头的感触。大量的排比句和短句,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俗话说:众口难调。尤其是作为可视、可听的大众艺术电视片,打造一部精品,其前期和后台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观众是不会知道的,而唯有艺术家们自知。或许在你看完《记住乡愁》后的一句:不错!艺术家们就醉了。该随笔,画面可视性强,语言质朴、易懂,意境深远。推荐赏阅。【:银杏树】 【江山部·精品推荐15011 0005】

1楼文友: 18: 8:14 文里提到的《走遍中国》、《远方的家》有看到过。对于近年的电视片,印象最深的,个人认为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片中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该片制作精良,其画面、解说词等等方面超级棒。据说《舌尖上的中国》历时用了1 个月才得以拍摄完成,不容易啊。《记住乡愁》已开播不知道这信息,今晚就去搜索,想必也同样精彩。

问好郭作家,祝你佳作多多!

2楼文友: 07:41:2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楼文友: 21:05: 9 凡是能勾起我的乡愁的文字,我都爱读。

4楼文友: 21:06:1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赞!

5楼文友: 11:06: 1 记住乡愁,我们民族必须有的一个信仰。

6楼文友: 2 : 2:11 文章很丰富,欣赏。乡愁其实就是根。

小孩中暑的症状

小孩上火吃什么药

小孩子经常流鼻血

剖宫产术后护理重点
威门热淋清颗粒有用吗
怎样防止老年痴呆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