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昭平城南宝塔的文化底蕴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0-12
昭平县城南宝塔,又称文笔塔,建于民国廿三年(19 4年),再过20年就近100岁了。此塔高24米,为六角五层砖瓦木结构,造型美观,是500里桂江沿岸塔族中的佼佼者。近百年来,此塔经历了尊荣、冷落甚至濒临粉身碎骨的厄运。“破四旧”浩劫过后,昭平县政府将其修缮一新,列为文物并挂牌保护。近年,政府拨款在宝塔岭建公司,以塔命名,宝塔更显珍贵。
长期以来,只知宝塔为昭平县城一景,但对其文化内涵缺乏探究。近年,建宝塔公园成为县城文明窗口后,才生探究的兴趣。搜寻县内有关典籍,从清道光二年立下的县城《重修学宫碑记》中,获悉一些相关记载,对理解宝塔文化内蕴颇有启发。
《碑记》其中一段云:明代崇祯七年(1628年),县尹甘文奎在其编著的《昭苏录》(书名,释义为昭平振兴记事)中曾留有遗言,“昭邑以五指山为主宗,两峡为关键,三寨岭为屏障,得地利。但马滩无回环之波,城南又无巍峨之势,美中不足。宜于午位建文塔,则仕气兴而民用足”。甘公对建塔耿耿于怀,在职时却未竟此善举,在其所著的《昭苏录》中对此表示“深以为憾”。从上述碑文可知,先人主张在城南建塔,是以易理和民间风水理论为依据的,用时下的文明词令解读,是出于对县城生态环境完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以达到“兴仕气,丰民用”的理想。甘文奎是一位得民心的县官,离职去世后县人在县城建有甘公寺对其寄予缅怀之情。
乾隆廿四年(1747年),也就是甘县尹辞世后80年,距今265年前,昭平县城终于在城南马峡北端东岸近200米高的旗岭岗上建筑了第一座文塔。此塔坐南向北,正与县城文庙(学宫)相向,是文庙乃至县府在风水地理理论上的配套设施。历62年后,加高并予修饰,给文庙及县城增添了不少风采。但因当时城区内外多系草舍蓬居,常生火患。而午位(南方)属火,加上当时的塔门涂饰朱红,阳光下昭然映照县城,当地有人疑火警频生是文塔惹祸,更有人指,把塔建在迎风飘扬的旗岭上,旗子飘不起来,又何能兴仕气出人才?遂生拆塔易地重建之念,百余年来,任由其崩败也无心维修了。欲把塔迁近县城今址重建,却因缺乏资金长期未能如愿。直到民国廿三年(19 4年),解甲归田的县籍陆军少将何武在学宫右侧置地建别墅,渴望有文峰朝宅,得知邑人有迁建文塔愿望,遂鼎力共襄其事,成全了此两利之善举。期间,何武以其军旅资历与当时正在昭平构筑桂江防卫工事的国军特工团头目协商,提出“堡塔合一军民共建”设想,塔 击孔、瞭望孔按防务要求完备,合情合理地取得了军方资助,遂促成其事。这便是这座宝塔亦称“碉楼”的由来。
查明文塔的来龙去脉,对塔壁上的题书就好理解了。
地层塔联:两粤通津石柱擎天扃(gen,因同耿)马峡;三城保障碉楼沿岸镇龙平。此联为当时县城文化名人梁材鸿所拟并书。联句不论在切题和气势上,上下联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的六大要求上,均称合格,无可挑剔,不愧为佳作。上联短句“两粤通津”四字,准确凸显了桂江是当时两广交通纽带的重要地位,与下联“三城保障”贴切相对。“三城”实指县城,但县城与“两粤”这个带有数词的词语不同类,要改贴切用词。制联者用“三城”对“两粤”恰到好处。这三城,是指明代以来这里曾经设置的东岸昭平守备城、西岸龙彪土城和昭平县城三城的历史。取用“三城”,不但解决了上下联联首词性对品的问题,更突出了宝塔及塔址所在地在历史上的地位。“保障”二字词意浅显,容易理解。上联中的“石柱擎天”短句,有人理解为指宝塔之高。其实,宝塔并非石结构,从周边实地观察,似是指突兀于塔西面几十步距离的泥岭高点上的天然石柱更为确切(今已毁坏不成柱状),不会是把宝塔在上联既表石柱下联又表碉楼。“扃”读耿,是门闩,“扃马峡”意指有了天造地设的石柱在此做马峡的门闩,大可以把破县城盆地中心而直泻马峡的滚滚江流拦住了。但是被艺术夸张为“擎天”的天生石柱毕竟太短,所以建一座高塔弥补,顺理成章。下联的“碉楼沿岸镇龙平”,一个“碉”字,融入了军事防卫内容,切合当年建碉堡的历史现实。镇龙平,实意是镇昭平,但昭平的“昭”字与上联马峡的“马”字相对,从严要求欠贴切。联作者改用昭平古县名龙平相对,不但解决了词性、词类对品问题,且龙、马相对,给塔联增添了勃勃生机。“镇龙平”的“镇”字,显然是镇守的镇,人们不会误作他解。近年,因联尾“龙平”的“平”字遭毁坏,修复时相关人员不察龙平乃古龙平县的历史,误以“平”为“坪”,这不仅是别字之误,且是县与村之误,小小一龙坪村屯,岂能与龙平县相提并论!此一字之差,大损塔联豪气。有些见报文章,以讹传讹,实在令人遗憾!
二层的中流砥柱,为县籍陆军少将何武所题。可理解为表现临桂江而建的宝塔的雄伟。由一名地方上的将官题写并署名,别有份量。这位终生戎马生涯曾为李宗仁当年缔建新桂系立下汗马功劳的军人,解甲归田后,目睹日本入侵国难日甚,别墅建成后,于19 8年 月请缨抗日,受任平乐区民团副总司令兼抚河游击司令(抚河即桂江下游),设行营于昭平,任少将行营主任,履行桂江“中流砥柱”的神圣使命。但壮志未酬,于次年冬病故于任上。当年的这款题写,是不是他预先对自己请缨抗日的自励呢?
三层的南天翘秀,为县城文化名人梁材鸿所书,极言建在县城南面的这座出类拔萃的高塔之峻秀。
四层的超以象外,为县城书法家黎腾达所书,其中的“象”字,显然是表象一词的省写,在这里“象”字应该是专指自然的、天成的景象,隐寓宝塔虽不是天然的,却胜过天然的,屹立于斯,弥补了县城环境的天然之不足。
当地人登临观赏,看到四层的两款题书,对城南自然环境感到美中不足的压抑心情会得到消释。
最高层窗头上的“凌霄”二字,亦为黎腾达所书,一般可理解为指塔之高或谓塔的最高层。我想题书者是有学识之士,寓意不会如此肤浅,显然语带双关,蕴涵有对后来者的激励:建此凌霄塔,启迪大家立凌云大志,为养育自己的家乡创造一番凌霄业绩,为“兴仕气丰民用”作出杰出贡献!这才是昭平宝塔之魂,赏析此题书才更有积极意义。
几位宝塔题书者均系当时昭平县的精英,他们在宝塔上题书,给县人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保护,准确理解,从中吸取教益。
1958年,在全国“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宝塔岭被选为本县的钢铁基地,全县过万劳动大军被集中到这不及百平方米的小山上瞎折腾。宝塔成了大炼钢铁临时指挥部。砌炉任务急如星火。于是,有人极力主张拆塔取料建炉;有人则主张以塔为炉,马上揭顶投料点火,早放钢铁“卫星”。宝塔命运已危在旦夕。在千钧一发之际,决策者断然否定了这两宗荒唐建议,另辟门路筹砖建炉。宝塔以其历史赋予的文化魅力得以化险为夷。在塔身上上至顶层下接地面写上“昭平钢铁厂”五个红漆大字。后来,宝塔由县政府批准作为历史文物挂牌保护,才得以成为今天的城南公园的亮丽标志。此实为昭平人之大幸也。
共 278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昭平城南宝塔的文化底蕴】但凡一处文物古迹,都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了昭平城南宝塔的文化底蕴,细致地描述了此塔经历的尊荣、冷落甚至濒临粉身碎骨厄运的历史。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对塔壁上的题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推荐欣赏,问候阿志老师!【山水神韵:执手今生】【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7:19:58 为阿志老师的求真精神所感动,祝安!
2楼文友: 08:27:12 宝塔以其历史赋予的文化魅力得以化险为夷。在塔身上上至顶层下接地面写上 昭平钢铁厂 五个红漆大字。后来,宝塔由县政府批准作为历史文物挂牌保护,才得以成为今天的城南公园的亮丽标志。此实为昭平人之大幸也。欣赏问好!
剖宫产术后便秘饮食调理
腹泻严重拉水怎么办
剖宫产术后腹胀便秘的原因
如何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孩子感冒流感如何分
老年人抽搐原因
上一篇:墨香今夜蓦然回首外一篇散文